-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宗教中国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推进宗教中国化要以促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为目标,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宗教文化所具备的优良传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宗教对话交往有利于消解民族冲突;推进宗教中国化有利于防止境外宗教渗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侵蚀。
-
宗教性启蒙、民族性悖谬及社会性衍变——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多重维度
少数民族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核心伦理命题,其特殊之处在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受制于全知全能的宗教性启蒙,致使少数民族利用文学的言说方式来建立人与鬼神的道德协议。本文借用了罗伯特-金-默顿的"前现代社会"理念,指出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没有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其民族性悖谬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少数民族公众福祉的提升,并通过探讨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理性机制与非理性机制,揭示了顺应人性是少数民族文学适应社会衍变的根本途径。
-
自在与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历史脉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形态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要件和演化规律。梳理和探讨中华民族互动交融"自在"演化的历史分期、价值表达"自觉"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在"与"自觉"相互建构的历史转向,审视和聚焦民族共同体影响于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羁绊、政治互动和文化濡染,关切和把握承载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不仅凸显了中华民族反观自我的历史自觉和文化省思,而且彰显了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历史底蕴和时代考量。
-
追慕与拒斥——越南邦交诗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越南邦交诗是中越两国之间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两国之间的交往史上,随着中越之间宗藩关系的不断发展与两国的频繁往来,越南邦交诗也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壮大。作为中越外交活动的产物,越南邦交诗自诞生起便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它却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其独有的民族特性,并成为越南向文化母国展示其汉文化水平与确立政治和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
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作为壮族的文化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强的支撑力,厘清壮族历史人物传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对壮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抓住民族神话特征 凸显中国文化价值——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目标认同与价值追求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中国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开始,分析了中国神话故事的特质,挖掘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分析了小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神话的意义,给出了教学方向和具体建议。
-
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深化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一致性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权利一律平等的认同。今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核心是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同。
-
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治基础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治基础,是维护56个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引导各族人民自觉维护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现代中国认同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各族成员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以中华法系法治文化为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治基础。中华文化认同是共有精神家园的根脉和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追求。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的法治举措是:必须坚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新疆民族团结故事的整理与构建
新时代新疆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故事是新疆人民在发展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见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也是继续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民族团结故事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有重要意义。新疆民族团结故事不论是历史资料还是现实素材都丰富多彩,新时代新疆有优渥的条件整理和构建民族团结故事,围绕"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意识构建民族团结内容体系,有助于新时代对民族团结故事进行理论解读,从而进一步筑牢新疆各民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建设壮美广西的民族理论视角研究之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题写"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贺匾,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厚爱和期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打得牢是广西民族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发展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把握历史轨迹,深刻认识国务事理,统筹落实决策部署,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传承与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基本最深沉的纽带,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烧香拜神祭祖等体现的是一种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宗教活动是我国台湾地区重要的社会民间活动。台湾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和联系,是海峡两岸文化联通、心灵契合、血浓于水的基石。推进海峡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遏制文化"台独"的重要力量。
-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现阶段,培养民族学生一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而且民族学生是特殊群体,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还对国家进步、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至关重要。
-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苗族织花带特征解读及设计创新研究
苗族织花带作为见证苗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参考之一,有近1800年的历史。从人文、地理、艺术、技术四个方面归纳花带的特征,重点对花带织造技艺及其织造机器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对花带织造技艺的进化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出四种代表性形态,为探索服务于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目标的多重价值,繁荣、巩固我国多民族文化治理智慧贡献力量。
-
铸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实践理路
中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中较为特殊的知识群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职责与义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为中学生群体提供人格塑造、指导方略、全面发展等价值意蕴。基于中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等特征,结合当前中学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已取得的一些成效,提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强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学习为动力,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显性与隐性能量为契机,以创新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培养方式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师生培育考核机制为方法,以完善家风建设为措施,结合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维向度,铸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维度”
本文从历史、现实和发展三个维度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演变历程、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未来的融合发展路径,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