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合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界和国际文化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共同体研究亮点,重点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和联系,使民族学人类学与国家治国理政、与平衡国际关系的宏观决策密切结合,从而回答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在治国安邦、民族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现实作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的三维阐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生成逻辑、实践指向和价值意蕴的有机统一。生成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实践指向表现为:党的领导确保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利益共享夯实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命运与共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意蕴旨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建设性新闻五维价值平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政策演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这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共同团结奋斗,源于西方新媒体条件下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为新形势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这种新闻理念淡化冲突和矛盾,着眼于解决问题,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引导公众参与到新闻事实变动之中,让矛盾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在中国话语体系下,积极借鉴建设性新闻理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文化认同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持续增强文化认同。目前我国的主流文化形态有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上述三种文化形态既是文化认同的对象,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来源与主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核心,中华传统文化是基础,民族文化是源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工作中的实践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的西藏工作分阶段、分步骤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西藏各族人民的内心,成为西藏繁荣的核心推动力。其中,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平息叛乱与民主改革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场域;改革开放厚植了西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进程;新时代我党的西藏工作站在全新的高度,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而且提出了顺应时代的治藏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培育走向铸牢。从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更高层次这一社会既成事实的总结与升华。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实践 基于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的社会调查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边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到中东部地区,既丰富了当地基层社区的人口结构,同时也给城镇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以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为主,本文通过对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以对社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访谈为主要途径,探究如何铸牢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表明,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提供与当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等是促进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使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科学概括,是新时代民族教育之应然诉求和新时代民族教育之价值导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民族教育之文化基石,民族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提供共同体成员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之文化动力,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件保障。民族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键,"多元一体"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疆长治久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前提和基础,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在新疆,要以发展社会经济、尊重差异和缩小差距、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增强"五个认同"为基本路径,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加强干部队伍、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为重要抓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描述了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运用统一战线思维确立的重大政治任务。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特点规律,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前瞻性、综合性和针对性,以尊重各民族多元为前提,在团结进步上形成了最大共识度,各民族守望相助;以增强中华民族一体为根本,在繁荣发展上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各民族共创美好未来。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纲”。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背景、含义、意义、价值旨归与实施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以此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根本遵循、认识基础和学理依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基于壮族文化的思考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探析——以朝鲜族为例
本文采用问卷研究法、访谈法,选定朝鲜族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朝鲜族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研究他们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以及具体政策的总体认知和态度,得出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认知认同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作评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制定及其执行须结合其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愿望并适应少数民族群众接受能力的观点。为进一步解决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问题提供研究数据支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高校课程体系改革
新时代民族高校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首先,要解决“在哪讲”的问题,应在教学实践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国史、民族学等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也可因势利导融入理工类课程,实现课程全覆盖。其次,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无论在课程中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基础和前提都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又涉及“怎么讲”的问题,需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方法将问题讲通讲透,以此来推动课程体系的自我更新与变革。最后,在现有基础上,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趋势,积极探索“民族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专门化课程开发,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通识与法学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信念同时,学会运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去分析解决民族事务,从而在理念、知识和技能等各层面构筑各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