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意蕴——基于秩序视角的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持先进理念的政治主体与社会大众上下互动,共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与集体认同的过程,理性化的秩序结构和共善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建设的两个任务目标。正是基于秩序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既关系到优化提升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计,也关系到有效动员全体中国国民为一体、参与大变局时代国家治理的精神资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赓续与现实发展——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维视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回望历史征程,可以清晰窥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了自在、自觉到自强的阶段性演进。着眼价值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是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身份与心灵归属的精神支撑。立足实践经验,要通过保持政治定力、夯实经济基础、聚合文化定力、凝聚社会情感、筑牢生态底线等多维一体的有效路径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不论历史如何变迁更迭,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都未曾改变。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铸就了中华儿女坚实的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变迁补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指引着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与鲜明特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目标的现实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国情相结合,创新民族事务治理新的理念,旨在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其提出到现在,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界定,形成了相对严谨的逻辑体系,成为指导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思想指南。它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战略性、共同性、完整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理论品格,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篇章。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文化传播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指引。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出发,结合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与传播互动,对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展开分析;从理论探源和现实语境的双重维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指向,继而探讨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生逻辑与互动关系;同时深度剖析各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传播心理,从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力,探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生共契、辩证互动关系,基于"整合、共情、重塑"的发展思维,从知识再造、情感融合和行为自觉3个方面发挥民族成员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激发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性发展,发挥媒介与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中介性,同时能包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独特性,实现文化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协调中间力量、激发各成员的人际互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及实践路径
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侵蚀、地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固化文化的多元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教育引导之间联动不够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我们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成效。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加强理论供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与政治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内在动力,是我国实现重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思想等几方面,学习其构成基础对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面向与心理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结构面向主要分为文化视角与政治视角两条加工路径。文化面向即为中华文化认同,政治面向则为国家认同,两者均通过增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共同内群体认同。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需要心理学承担历史使命。论文分析指出,心理学可从五条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共同体意识,浸润民族文化交融;扩大族际交往,提升接触质量,推进跨民族友谊;促进交叉分类,凸显公民身份;涵化共同体记忆基础,增强共同体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地区志智双扶,推进共同体经济繁荣。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底蕴和思想方略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处理好一体与多元关系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之一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如何做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时代课题。为此,我们需要强基固本,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凝心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载体和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挑战和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世界发展。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面临着错误社会思潮结构、民族分裂活动冲击、社会发展差距影响等现实挑战。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文化认同、加强民族交往等途径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路径研究——以新疆为例 撤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强盛的根基、民族团结和睦的本源、民族精神凝聚的动力源。它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即知晓国情、维护统一、政治法治、团结奋斗、携手发展、共建共享。在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共御外辱、家国同构、共建新疆,淬炼了强烈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这种相互认同、相互吸引、相互亲和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结合、构建、提升、延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大局"和"大势"着眼,坚持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依法治疆、文化润疆,在新疆铸牢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经验与底层逻辑:来自广西基层治理成功案例的启示
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市合寨村为案例,研究多民族嵌入式社区、不存在主体民族的农村社区、单一民族村落等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发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总结为四个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基本前提、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重要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实践——习近平“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习近平"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思想的提出,经历了自十八大以来至全面小康社会建成阶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体现了历史遗留的发展不平衡与通过加快发展、重点扶持、实现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统一,体现了民族存在的长期性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统一。它是一个立足新时代、立足中国多民族国情,以平等为基础,回应各民族发展需求的思想;是一个立足凝聚中国各民族实现全面小康、现代化、伟大复兴思想共识、精神意志、发展动力的思想;是一个立足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共产主义终极目标方向、具体历史方位与阶段性目标任务相统一,具有很强张力和生命力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一主线,指导并推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宏大实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记忆维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红色记忆的润化,这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根基、文化基础以及心理基石的必然要求。红色记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记忆,能够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认知、提供共同体成员身份识别标码、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重要基础。文章认为,以红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可遵循认知—认同—信仰机制展开,即通过塑造红色记忆符号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编写红色记忆代码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操演红色记忆仪式凝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歌认同进路
国歌是神圣的国家象征符号,在特定仪式性活动中频频出现。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国歌是承载集体记忆并传递共同情感的特定媒介,在中华现代国家内部赋予了国民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致性想象、同一性认知、情感性体验和边界性意识。在集体奏唱国歌的政治仪式中,国民基于共时性、共情性、共享性的情感体验,瞬时进入共同的时空场域,藉此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感知。在国歌筑造的仪式环境中,国民通过公共行动达成了和共同体间的集体性一致,构筑并强化了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必要联系。作为个体的国民,在文化视域下以国歌为标记不断被形构为"拟血缘共同体",使其在有效区分"我者"与"他者"的同时,更在明确"我是谁"的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我们是谁"。全体国民在"异口同声"中迈向整体化,通过国歌中蕴含的集体记忆、共有身份标识及共同情绪表达,在持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与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全民一体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通了基础性的国歌认同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