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思考——以政治认同视角为切入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建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成发展中存在交叉同构关系。政治认同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围绕作为根本法制保障的宪法、作为核心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作为基本制度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论证中华民族的国族属性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充分的法理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实践,就是通过引导与强化现代国民社会建构与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健全与落实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的社会场域保障,立足与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运行,协调与结合共有法治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法理教育等,从而厘清现代性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的内生互动关系,推动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实现,铸牢国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政治认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进路
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寓意深远。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文化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史为鉴,制度引领,经济促进,文化浸润,团结凝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民族民间文艺视角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立法路径及完善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2017年的新党章和"中华民族"于2018年3月入宪,如何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并在民族团结立法中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一个新的实践和理论课题。考察现有的地方民族团结立法中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规定,发现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的双重规范功能还未有清晰认识。为此,应通过提高民族政策法制化水平,实现地方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的转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实践与探索——召存信民族团结事迹及启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边疆地区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宝贵的遗产,承载了各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助于维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灵契合和心理认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州长召存信被誉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压舱石""定海神针",联系召存信民族团结事迹,深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实践,有助于以学习宣传召存信为切入点,探索铸牢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有效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文化路径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刻认识包容性文化的内涵特征:赋予选择性的民族生活,赋予开放性的动态系统,赋予引导性的持续发展和赋予融合性的交流能力。要发挥包容性文化的价值:体验民族尊重的快乐,发挥民族差异的价值,承认民族平等的权利和缩小民族偏见的空间。要采取包容性文化策略:养成容忍"异己"的雅量,建构主体间性生活,采取多元文化治理模式,实施建构性对话,以共情扩展视野和共享中华民族文化。这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文化路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认同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传统家国观念逐步演化为同现代性相契合的政治文化,经提炼沉淀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构筑了"家-共同体"接续机制,契合了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国民提供了共同的认同点、构筑了情感形塑场域,引导着国民"全民一体"的认知趋向,是国民与共同体间关系确认的核心媒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将其塑造为"全民一体"的认同焦点和"共同体-国民"的连通纽带,通过全域范围的广泛传播、使用,为推进全体国民生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价值共识奠定了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实现中国梦认同的演进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在生成上文化同源、在发展上动力同一、在追求上归旨同向,诠释着二者于价值呈现、价值表达和价值目标上的同构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在"石榴籽"效应的释放中满足着中国梦认同实现的需要,成为带动民族成员逐层深入、有序递进地认同中国梦的实现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路径延展、精神动力激发、实现标志具象的策略应对与循序推进,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进程中带动中国梦认同实现的达成机制。在同构机制、递进机制、达成机制的立体展演中,铸牢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民族成员认同中国梦的逻辑进路与演进机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域中民族心理的研究动态与展望
在民族心理学视阈下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动态有助于掌握民族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研究取向结合的研究近况和发展趋势。基于2014-2020年CNKI高级检索获得的341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期刊论文的量化图谱统计与归类分析发现,民族学研究正在克服单一研究范式,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研究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推动该领域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深层次发展。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五个认同方面,民族心理的研究正受到学界更广泛的关注。但是在民族心理距离、民族心态、心理空间、社会表征、社会心理、人格心理等中、微观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期望相关学者们给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明晰、权威、定调的概念解读,重视民族群体人格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深化基层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与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各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思政课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思政教师队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之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努力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积极引导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掌握最新政策,紧跟国家发展脚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
民族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主体,民族院校思政课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课程建设目标尚未完全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授课对象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授课环境受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冲击等问题。结合我国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际,提出在课程建设目标方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在授课方式方面坚持思政课授课方式的守正创新,在授课教师方面将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入"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更好地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以赤峰地区蒙古族小学为例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加速和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快,民族儿童的语言教育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明确蒙古族儿童民族语言教育教学的现状,从政策和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入手,对其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使命担当与路径探析
文章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落实立德树人两个维度,阐述了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思政课的时代使命。提出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坚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优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构思政课程科学评价体系、深化思政课程创新改革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教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点。高校教师素质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存在教学能力—知识建构、劳动性质—主体培育、共情教育—情感维系的三维互动。基于三维互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升具有五个面向,分别是政治信仰、师德建设、专业认同、教学能力与科研发展。回应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社会系统、学校系统、教师系统分别以外源型路径、内拓型路径、内推型路径助力高校教师五项基本素质的提升。其中,社会系统以生态氛围营造、资源精华汲取、校际交流平台支撑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学校系统以校园环境建设、考评机制建设、培训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教师系统以自我修养、自主学习、自觉践行落实高校教师的高素质发展。社会、学校、教师三者统筹协作助力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升,以高校教师的人力支撑满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需求。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港澳台地区故宫博物院传播路径研究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它不仅具有文化传播功能,还具有文化教育职能。当前,利用故宫文化资源,发挥故宫文化传播与教育职能,对于港澳台地区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