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以及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探索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以广西南宁市万秀村为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加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五个认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万秀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了社区治理现实探索,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党建引领、实现网格化管理、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加强文化共享、培育规则意识等方面。万秀村的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方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社区政治之基;践行民族政策,铸牢社区制度之基;聚焦民族社区经济建设,铸牢社区物质之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社区文化之基;树立底线思维,铸牢社区法治之基。总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社区群众爱护和珍视民族团结,探索出更多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可复制典型经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及其传播研究
从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翻译传播活动为人类消除了诸多语言和文字所带来的障碍,并从中架起了跨越社会阶层、地理畛域、文化隔阂的桥梁,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强大纽带。传播的结果往往是在砥砺碰撞中激发起新的见解、新的智慧、新的观点和新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发展动力。20世纪初,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份纲领性文件的《共产党宣言》在社会革命的实践征程中译入中国,并被无数有识之士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断,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本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方面。从中国传统看,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吸纳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卷民族团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一辩证"的学理上看,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尊重多样,进而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持久的文化张力,以聚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构路径看,可以通过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3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为对象,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状况,发现2014年以来,成果数量快速增长,高校教师为研究主力,民族学是引领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政策等是高频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实践、进程、路径、域外启示等是研究的重点;已有成果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拓展研究视域、注重多学科协同和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基层统战干部访谈录
三位新疆统战系统领导干部的谈话表明,在今日的新疆,从城市到乡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共同繁荣为目标,通过生产、学习、生活等方面种种惠民生的工作,实现新疆的安定和发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底蕴、生成逻辑、现实感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深远的历史逻辑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从文化底蕴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文化孕育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守不渝的家国情怀之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从理论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从历史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紧密相连;从实践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引领和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引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范式、内生逻辑与文化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范式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内部发展演变的关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性又蕴含了"一体孕育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逻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思想根源,多元的民族主体创造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共生的多元文化孕育在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实体之中。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一体中共生的文化因子凝聚多元为目标追求,以多元文化共生、共铸一体为价值共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一体的文化路径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塑造大家庭意识、共享文化符号、共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凝聚认同意识的维度,深层次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现实诉求与未来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视角、多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是对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认同,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崭新理念。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加强民族团结之魂、提升民族凝聚力之根。只有厘清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明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诉求,展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各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全国民族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的研究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国家在场"下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盛会,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的聚合体。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以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为重点,通过展示其"能指"表象、阐析其"所指"意象,揭示全国民族运动会宣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建构机理。全国民族运动会会徽以圆形符号的应用、红黄色彩的搭配、龙凤图样的选择,凸显和表述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通过广泛采撷与凝炼各民族吉祥文化精髓,全国民族运动会吉祥物经由物象和名称的符号形式,传递和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企慕。全国民族运动会"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文化构建过程,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京津冀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的调查分析
从实践意义上讲,中华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保障。文章基于京津冀地区调研资料,从各民族政治心理、经济社会条件、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考察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结果发现,制度、政策、法律性资源比较充分,少数民族扶持性政策资源惠及范围有待延展;各民族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民族间市场资源分割较为明显;少数民族民生资源享有相对较少,各民族非正式支持资源拥有有所差异;少数民族创新性文化资源尚需发展,各民族共有文化资源建设有待加强。针对京津冀地区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力图为促进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共享发展和稳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推进多民族国家建设,实现了理论创新、理念升级和路径突破,推动了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的文化基建,它既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深谋远虑的文化忧患意识,又是基于文化自信、文明互鉴的精神绸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承前启后、高瞻远瞩的文化谋划与精神储备,旨在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在回顾、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十三个方面提出多维度的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一个有容乃大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安顿下自己又容下世界的"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共同体"到"共同体意识"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自身发展从零散到聚合的自我认知的生成演化。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求我们每个成员增进铸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间的交互作用,竭尽所能为自身的未来而努力。在现今的客观条件下,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之基,更要竭力将全国各民族人民最朴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凝聚成无可匹敌的力量,由此才能化解现如今我国面临的民族间团结、国家自身发展、国际关系维系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目标、新高度。本文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是什么""意义"到"如何培育及铸牢"三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这是奠定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的根基,同时,还将会不断修正、完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间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