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模式探析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内涵丰富且意义特殊。新疆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治理场域建立起的"多元主体"一体化治理机制和多元主体"嵌入式"共治方式,包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和价值理念,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新疆的实践模式,体现出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具体化为相对稳定的治理模式和治理实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依托和发展要求,不仅需要全面构建集安全、稳定和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更需要从内部不断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基于此,要依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深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理路,重点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全面依法治疆等方面来把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科学向度。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的形成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群体间的差异性、社会情境、预接触经验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突出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增加平等的接触机会,促进跨民族互动与合作。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突出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各民族人民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视为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知相似性、信任和理解,减少威胁感,最终带来认知(积极的想法)、情绪(同情和关爱)和行为(合作和帮助)方面的积极改变。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本文将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宏观大社会和微观小社会相结合、整体结构与个体互动相结合,不仅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所在场域和结构功能,还关注各民族主体作为行动者在该共同体中的行为和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和事实不是对各民族要素的简单加总,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拥有自主能动性,可以通过民族关联的认知关联、情感关联、利益关联、制度关联和愿景关联五个维度整合社会资本。文章采用托马斯·福特·布朗的系统论分析方法,从行动者、结构和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网络功能和路径。
-
社会实践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构想
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于此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不能仅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更需要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其社会实践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图景,并进一步提出在政治场域、教育场域和社会场域实践铸牢的有效进路(即政治场域:发挥政策内隐力,助推共同体凝聚力现于行;教育场域:协同各方资本,涵养行动中惯习的创生;社会场域:打破空间隔阂,凝聚社会共同体力量)。
-
社会认同是怎样进行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类型和秩序
在对知觉认同观念解构的基础之上,文章把社会认同划分为三个类型和三种秩序,即混沌的对民族和国家的初级认同是认同的物理秩序,可变动的对民族和国家的中级认同是认同的生命秩序,象征的对民族和国家的高级认同是认同的国家秩序,高级认同的标志是新的行为圈的出现,包括"劳动产物"、"文化对象"、"被知觉情景"三个要件。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就是这三个类型和三种秩序的连续发展和进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本质是知觉认同观念的形成,构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家秩序。
-
社会认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因此从心理学社会认同视角对其探析有助于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以内外群体划分为基点,强调培育一种涵盖所有次群体的上位认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相互群际差异模型则认为认同威胁是造成群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主张在尊重次群体认同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其与上位认同的嵌套关系,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探讨富有启发性意义。
-
社会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及实践路径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
社会工程思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优化民族关系、设计社会模式与建构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的综合集成性思维。"社会工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战略谋划在实践取向、未来旨趣和思维方式上高度契合。社会工程思维是对反映性思维的超越,是对实践性思维的拓展,运用该思维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能彰显中华民族自身吸纳整合的一体性特点与民族气质秉性。从社会工程思维的视角探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布局的出场逻辑与在场逻辑,通过"无形工程"所指涉的意义建构、关系建构、状态建构、符号建构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实践,有利于提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自为、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
-
社会表征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社会表征理论强调从群体的内群视角出发,探讨人们围绕新概念达成社会共识,以及这一社会共识对日常行为的内在规范作用。因此,通过对各族民众借助锚定和具体化过程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表征过程的分析,文章尝试从群体心理层面重新理解和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社会共识性、共享性表征的重要性,从而从促进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精准锚定、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化载体以及增进各族民众间协作互动、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表征覆盖领域等方面,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表征的建构路径。
-
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在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当民族作为政治主体与其他政治主体如政党、国家、政府发生的关系,便构成了民族政治关系。而作为人群共同体的民族,也处于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之中。民族共同体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结成的民族政治关系、民族经济关系都是重要的民族关系。纯粹的民族经济关系、民族文化关系是没有的,纯粹的民族政治关系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政治关系与民族经济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本研究分别通过梳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辅导员提升民族学生工作的理论自觉,民族学生强化"五个认同"教育的三个维度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学生工作的重大意义。研究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中心任务,以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研究案例,通过辅导员访谈和调研问卷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学生内部凝聚中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发现问题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思路,通过"石榴籽儿计划"——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成长工程,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
-
少数民族新闻:全球化、大众化与国家认同
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认同形态的表征是退化与觉醒、削弱与重构的对立与统一,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错综交织的问题。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主流政治文化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加强国家认同再构建的有效路径之一。融汇文化认同的共性基础,进一步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深化"国族"精神建设,凝聚公民之间的共同感,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认同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
-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体多元”问题与共同体意识的形塑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彰显和构建中华民族作为"一体多元"共同体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始终呈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的探索,以及对各民族多元文化书写的坚持追求的特点。由于"一体"与"多元"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维度,近些年,我国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在话语上潜在或实际产生着一些张力因素,在"一体多元"的大背景下,它们存在于影像/现实、传播/接受、个性/共性等不同层面和维度上。与此同时,一些影片客观呈现民族与边疆风貌,以隐在手法表现国家在场以及对人类共通情感的体悟探寻,或可为今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塑提供某种典范。
-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可以划分为"古代叙事""抗战叙事""解放叙事""当代叙事"四种类型。影像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构成了从自在到自觉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递进式完整想象。影像中建构了"原生论"色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但这些表现手段本身却具有"现代论"的色彩。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存在一些难点问题。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关键在于真正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诠释民族历史关系和文化认同层次关系,在影像中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述论
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能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丰富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生育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三方面内容,其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三大内容六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