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以S大学为例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是实现其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定的现实需要。受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和心理特征等内生变量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西方不良价值观冲击和教学体系不健全等外生变量的双重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可从三个路径展开: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稳定、正面的认知是首要前提;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是关键环节;构建多元的实践转化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自觉是最终落脚点。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研究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贵州苗族侗族食俗文化为例
贵州苗族"吃鼓藏"和侗族"吃相思"的聚宴歌饮、祭祀缅怀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同时,也反映出早期先民的礼乐传统,这与《诗经》《楚辞》所蕴含的聚饮歌唱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和诗乐舞一体的生命价值追求。苗侗族群聚众宴饮、歌酒一体的饮食风俗也蕴含着"和合"思想,体现为中原与"西南夷","礼"与"野"的双向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上海高校教师铸牢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共同体意识研究
在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共同体意识框架内,民族交流沟通及融合通过族际互动形成了社会关系的演绎,构建了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体系,文化传承从共生的价值追求来建设各民族的精神及文化家园,构成了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体系、"五个认同"利益性阐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形式逐步提升和丰富了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内涵,构成了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体系。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供参考。
-
商周时期华夏族的民族观、地理观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华""夷"是商周时期华夏族的民族观念,这种观念以文化作为分类标准,因为文化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华"和"夷"也就可以相互转化。"天下""四海""九州"是早期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政治空间,也是早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空间。从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五服""九服"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居于其中的"华""夷"产生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了中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
-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陕甘宁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1936年党中央在宁夏相继成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包括陕西延安县、甘肃庆阳县和宁夏盐池县等26个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设的有益尝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施政纲领并开展了一系列统一战线活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时代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特质,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价值。
-
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灿烂,从汉藏语系的多声调语言,到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语言,从"汉字圈"到方块壮字,从半坡遗址到河姆渡遗址,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化自古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壮丽景色和多元归一的大趋势。中国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制度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我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平等联合的共和国。从名称上,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先进"与"落后",一律称为"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小民族要互相认同,并且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其中民心相通、互守尊严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同时,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担当和美学感召不能缺场,意志推动也很重要,要保持希望的开放性,把它持续投射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认同之上,转化为主动进取、奋勇前行、人心向善、爱家爱国的能动性,所有这些都是民心相通、互守尊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组成... 更多
-
儒家元典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儒家元典(尤其是十三经)中虽然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样的语词,但并不等于没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本文钩稽儒家元典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十个词汇“天下”“九州”“四海”“四方”“四国多方”“四岳”“万邦”“万方”“万民”“万姓”,总结儒家元典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有五个方面:(一)以相互尊重形成共同体;(二)以密切交流稳定共同体;(三)以仁爱王道建设共同体;(四)以“中”“正”“和”“平”“安”“柔”理念巩固共同体;(五)以“大一统”思维铸牢共同体。文章最后指出: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牵强附会,六经注我,断章取义,郢书燕说,将元典中并无此义的文句过度阐释;一种是割断历史,不敢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儒家元典在这一方面的开拓性贡献。我们需要在元典及注疏阅读基础上、在文献整理考证基础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事求是,归纳演绎,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部扎实厚重、博赡详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
-
儒家民族观变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启示——以明清巍山文教发展为例
巍山是文化古城,被誉为"文献名邦"。明清时期是巍山教育的高度发展时期,表现为:庙学进一步发展、书院趋向正规化、义学兴起、经堂教育进一步成熟、科举人才辈出。究其缘由可分为明清时期的中央政策积极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统治者左氏高度重视巍山地区的教育以及儒学思想的渗透。研究明清时期巍山地区人才辈出的缘由,对我们当下教育的发展,边疆的稳定有可借鉴之处。
-
儒家“大一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曲阜孔庙碑刻文献为例
“大一统”“道统”“人性善”“仁”“孝”等儒家核心理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曲阜孔庙碑刻文献可见证“大一统”经儒家“道统”绵延不断的事实。此外,“人性善”“仁”“孝”等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儒家“大一统”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
儒家"大一统"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大一统"思想蕴涵的"天下一统"的高远理想、"历史一统"的深远视野、"文化一统"的包容情怀,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厘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
-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讲好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中国故事、从历史层面树立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课程,是抵御民族分裂思想的重要阵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六章"全民族抗战开始"为例,通过"新疆各族人民同心抗战"的教学设计,讲述"新疆各族人民打通国际抗日援华战略大通道""新疆各族人民的义捐运动""新疆各族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抗战宣传""中共在新疆抗战动员中的突出贡献",从课程目的、教材体系、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思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
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回族“五个认同”的考察
"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在自身发展渐变中形成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回回"到"回族"的嬗变,不仅体现回族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也揭示了中国"家底"中少数民族("多元")不断凝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的规律。"五个认同"的内涵表明,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
融媒体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国族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提供了不同的建构路径,发挥了不同的效用。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度,应在融媒体理念下通过精选议程设置、强调大众传媒组织"把关人"角色、对受众进行传播定位、注重灵活多变的传播技巧、用好新媒体等维度上下功夫。
-
赵廷光
赵廷光(1931.8-2020.9.1),男,瑶族,云南富宁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曾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