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与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各族人民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民族建设的价值理念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从公民培育的价值准则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精神力量之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途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完成好任务,就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属性结构认同、文化内涵认同和核心价值观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族性结构认知基础、民族文化认同基石和共同精神家园价值归属。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视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握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态势,重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当前和今后民族工作提出的科学论断,其内含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是辩证统一的。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点,从“现实的个人”角度把握其理论逻辑,在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历史逻辑中探索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的生动延续,发挥“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逻辑,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
在如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问题上,当前学界大致形成了民族团结、国族建构、共同体建设三种话语趋向。“民族团结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延续性与拓展性的民族团结策略,“国族建构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突破性与创新性的国族建构手段,“共同体建设话语”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超越性与本质性的共同体建设方案。尽管三种话语趋向之间并无根本性冲突,但彼此之间还是体现了颇为不同的学科传统和逻辑取向,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推进的侧重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这三种理论话语趋向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文化基石和精神家园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完成好任务,就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属性结构认同、文化内涵认同和核心价值观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族性结构认知基础、民族文化认同基石和共同精神家园价值归属。
-
神话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为例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正确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荣辱相生、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民族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逻辑层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是新时代条件下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必将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篇章。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方向——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起
在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国际政治体系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重塑、整个世界"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是一个关键变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通过把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此大变局紧密相关。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标就是促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保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轨迹下演变发展,而有效应对美西方在民族问题上向中国发起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厘清和确立"民族"共同体的两层次性,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坚持在中华民族层次之下的56个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建构我国56个民族稳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促使国内各民族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相互重合,维护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等三方面的努力,则应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政策机制分析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设计,在维护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新征程中,需进一步发挥民族政策作为政策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民族政策机制在政策实践、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但也要看到,借助民族政策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同其他机制形成合力,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需要,与时俱进推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发展创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心理基础——基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视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重视国家建设中丰富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而且要重视影响中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心理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心理基础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手:加强民族平等观念,实现各民族间事实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观念,培养各民族间情感友谊;加强民族互助观念,增进各民族的合作意识;加强民族和谐观念,促进各民族间和睦发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这一重大论断有其所依据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历史造就的多元聚于一体的民族结构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遵循的历史逻辑。正确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承认"多元"、尊重"多元",更强调"一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民族工作实践中的深化与运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的理论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的现实逻辑。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与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它植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基调和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历史形塑、现实存在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政治认同、坚持正确道路、联络感情等路径,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思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然而,由于过去过于强调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群体的地位、权益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被弱化、虚化。面对国家认同的基础趋于弱化、民族政策面临诸多困难,以及民族分裂势力崛起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两个共同"目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巩固"三个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世界发展新形势与国内发展新格局,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理论根源,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体理论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蕴含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价值。当前,应从深刻筑牢政治基石、充分夯实物质基础、紧紧系牢文化纽带、大力破除社会藩篱四个向度进一步开拓和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