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
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族聚合体,也是全体国民构成的国民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议程,仅从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须从增强国民意识的路径来推进。要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这样的双重进路及其实现方式各自有独特的功能和局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议程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相互补充、相互规制中达到相辅相成。双重进路及其实现方式,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就更能看清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再施之中华文化的滋养及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就将释放所蕴涵的强大功能,最终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得以凝聚,并在新时代以来得以进一步确认和发展,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意识遵循,正是源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铸就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各民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又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中华民族才能够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凝聚力和危机感。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发展的视角,以不同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所反映出来的路线和思想为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进而探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通过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他国实际,总结我国和域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与启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思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宁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稳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几点思考,以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 网络首发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布局谋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政治性、统一性、稳定性、历史性、普遍性等五个理论特征,还有显著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组织路径、政治路径、思想路径、物质路径、社会路径、法治路径等六个方面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尊重差异追求共同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空间整合视角
社会空间整合既是揭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视角,也是促进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方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空间呈现液体化、有机化、折叠化的基本态势,民族因素在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中呈现流动变迁、嵌合融会、联通易感的特点,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从社会空间整合的视角分析对口支援与民族教育异地办学政策的效能,为我们进一步在相关政策落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启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论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涉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在民族共同体给定框架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演绎,固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论域;在新时代场景中,文化传承价值意蕴的民族基因以共生的价值追求阐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五个认同"根基性表达的利益性诠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提升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意旨,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论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审美向度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理应涉及审美,这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根基的需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主流价值认同的需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基石的需要。同时,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历史文化认知,审美价值可以凝聚共同体成员的集体价值共识,审美认同可以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情感认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审美相结合,立足审美之维对其进行逻辑探析,最终落脚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审美实践,这将使得我们更加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内涵、诉求及其策略
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积极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表现为获取民族尊严、建构民族信任、增强民族权利、复兴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习俗差异、情感偏见、情感孤独和民族猜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策略要以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互信建构情感关系、以共情增进彼此理解、以身份认同选择增强民族交融的牢固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体育实践研究——以广西“三月三花炮节”为例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针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践途径:坚定传承民族文化特色,多渠道传承发展;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促进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共同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互作用,树立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观念;完善社会共生发展机制,共建中华民族美好生活等措施,从而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现实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精神认知、心理意识和价值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夯实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筑牢政治根基、厚植文化底蕴。只有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旨归、进路等三重维度,才能形成强烈的民族共鸣与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源于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新中国国家构建的思想意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承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对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问题作出思考。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自觉回应,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建构民族国家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浸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将党的领导组织优势、各族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创建中,融入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现实逻辑和严密的理论逻辑。三重逻辑既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重要性阐释,又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提升治理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