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地区。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升"五大认同"和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关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面临着物质保障相对落后、智力支持有待提升以及治理方式需要优化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平台、创新文化交融方式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平台、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平台。
-
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心根基。边疆民族地区在我国维护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领域处于前沿阵地。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区域位置重要性、民族成分多元性、宗教信仰多样性等特殊性,为此,是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的重点与难点地区。本文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全面论述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为一组辩证互动的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维度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创新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实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迎来了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推进理论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制度化,构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可行路径。
-
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当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教育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同时,致力于帮助公民养成其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进而在保留民族文化差异与族群归属感的基础之上,使全体公民获得广泛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公民主体意识培育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双重价值目标,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实践必须从以国家认同意识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教育,以公民身份意识为核心的公民主体意识教育,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个向度加以展开。同时,在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发挥学校公民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强化公民教育的机制保障,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公民教育外部环境,从而为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索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仅直接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稳定的局面。当前无论是国内外严峻形势,还是全球化及信息网络时代的潮流涌动,都给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发展变化,厘清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新自由主义等文化的传播以及境外敌对势力向我国边疆地区输入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致使青年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被解构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阐明了民族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为开展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是引领新时代边疆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围绕着"三个意识"教育,在边疆民族高等教育中探索实践路径,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
边疆交通建设与政治空间生产——以川藏铁路为例
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巩固了现实的国家领土并展现着抽象的国家形象,是政治空间形成的基础要素。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的"脱域",是现代性时空想象生成的必要条件,对边疆政治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政治空间的投影,交通地图传播了特定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强大的社会政治效应,为政治空间的治理发挥了关键的文本作用。进入新时代,将边疆地区交通发展的经济、物质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政治、文化资源,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
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状况的文献考察——基于疆域、制度与身份
通过考察近年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研究的文献,显示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整体呈稳固态势的同时,部分区域部分居民认同意识中关于疆域、制度与身份也存在不协调的状况。此外,在研究议题设置、展开路径、分析视角与研究结论上,也因研究者的学科差异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要进一步系统深入揭示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状况,既需要重视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个体研究的结合问题,也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优化研究设计。
-
比较视域下的文化祖先型神话叙事研究——以“布洛陀”和“密洛陀”神话为例
壮族布洛陀神话与瑶族密洛陀神话都是以表现创世创业为主题的文化祖先型神话。通过比较发现,这类神话的叙事内容一般会涉及世界万物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系列重要事件,其叙事结构与母题链具有相对一致的程式,并表现出文化祖先身份的动态发展与多元性。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祖先型神话叙事又会在历史背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看,不同民族神话文化始祖尽管内容与形式存在异同,但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建构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作为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与反映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植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之中,自觉于近代列强围攻中国的困局之中,勃兴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既要克服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又要应对来自于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关注短板、提升政治认同、规范民族理论传播、坚持正确道路、发挥好制度功效等。
-
本体建设与意识铸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路
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建设的学理理解是一种创新。中华民族建设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旨在消弭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之间可能存在的斥力,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同一核心,也是理解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侧重于共同体意识对于共同体建设的能动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存在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既是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服务标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途径和目标的关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性感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
被面与哈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帛礼”认同与民俗实践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
北魏的历史记忆整合与国家认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
北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从族源、国号、习俗等方面对北疆各族早期历史记忆进行整合与重构,建构拓跋鲜卑源自黄帝、居于北土、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的族源叙述体系,采用"代""魏"双国号并用的做法,实行兼容北土旧俗与中原礼制的国家祭祀礼仪,既积极融入中原文化,又尊重和珍视北疆各族对拓跋祖先、云代乡里和北土旧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体现了北魏统治者对北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合。通过系列文化整合举措,北魏统治者增强了华夷各族对北魏政权的政治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为建构北魏的国家认同、巩固北魏统治奠定重要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百色瑶族的中华族性及其中和位育——右江流域瑶族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研究系列之二
广西百色瑶族具有显著的中华族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图缩影、中华民族演进轨迹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剖析百色瑶族的中华族性及其中和位育路径,对新形势下在各民族中位育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启示意义。针对转型时期的失位问题,要从提升瑶族意识层次、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方面进行和谐建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