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韩国对半岛和平统一的路径选择——“安全共同体”理论的视角
本文从卡尔·多伊奇“安全共同体”理论中的一体化与合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出发,阐述了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存在“先一体化、后合并”与“先合并、后一体化”两种可能的路径选择,其中着重分析了韩国《韩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所设计的“先一体化、后合并”统一路径的内涵、特点及实施困难。
-
海外离散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及铸牢路径
自2014年5月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海外离散者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对坚定他们维护祖国安定、促进民族团结、睦邻友好的信念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总结,尝试提出从祖籍国、离散社区、离散精英、远距离民族主义四个方面来铸牢海外离散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国族的过程:“生活”的变迁
查尔斯·拉莫尔指出了多元主义的危险并提出了"核心道德——合理分歧"的模式。其关键概念是"生活形式",该概念承认了归属的差异。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权识别和塑造中被赋予明确的名称,是现代化的产物,是身份建构的过程。今天的多元更多地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多元之上。在一个分工复杂的社会里历史偶然性造成的差异得到反思和修正的机会。后现代主义主张用培育他者来补充自由主义式的宽容原则。后现代主义力图突破"中心文化—边缘文化"的模式。认同源于类似的"生活形式"。"生活"是结合共同价值观与差异分歧的场景。对少数民族的新塑的内容都具体的集中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上。
-
国与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论反思
20世纪30年代国学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辩论,集中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所遭遇到的一种知识困境:无论是顾颉刚强调"国家一体"还是费孝通重视"民族多元",这场知识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争论各方的知识脉络重新进行梳理,分析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边政学派、燕京社会学派、史语所以及未直接参与争论的"延安学派"在此问题上所各自秉持的知识立场与逻辑,由此可识别出现代中国国家建构所走过的思想轨迹及其对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影响。
-
国外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举措与镜鉴
多民族国家都期望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而建设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俄罗斯、美国,还是新加坡,都在通过重要举措建构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可以为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镜鉴。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认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适和优化民族政策等有效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国外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现状与前沿转向——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共词分析法,利用CiteSpace软件以过去10年在Web of Science上发表的397篇关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对象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清晰地描绘出国外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轨迹,通过对样本文献中关键概念的梳理和热点研究主题的分析,揭示国外关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的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国外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角度较为单一,研究群体缺乏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偏向于考察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前沿趋向于与时代接轨的更开放的视野,转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共同体研究。
-
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
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历经理论初创、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教科书国家形象从被动生成走向主动建构。社会学、传播学与教育学为教科书国家形象系统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多重理论的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彰示国家意志与文化传承相统一,坚持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力求话语与传递路径相统一。我国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应重视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际共同体意识相统合,注重话语体系创新与传递路径相统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合。
-
国内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述评——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宁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对现有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思想渊源与演进历程、基本内涵与内容逻辑、历史定位与时代意义、现实境遇与优化路径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且视野聚焦精准。但未来仍需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进一步廓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与时代境遇,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性研究等等。
-
国内学界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各族群众美好生活满足,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学术热点。近年来,学界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未来,学界可以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话语体系;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的学科供给,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研究视野;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研究的问题意识,凸现研究内容的多维与综合方面拓展学术研究空间,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
-
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全新思维──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发展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既是我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全新思维,也是新时代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
国民意识培育: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及其进路
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需要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寻求基本进路。"国民"是伴随民族国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基于一元化国民权利搭建的政治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现代国家语境下的国民意识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塑造起来的,它既具有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民意识的一般性,也内含中华文化基因,表征中国现代国家特性。无论从民族国家一般特性,还是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国民意识都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这种内核体现为国民意识是增进共同性的前提、是支撑共同性的主轴、对增进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通过国民意识培育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进路,主要包括: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国民合法权益;加强各族人民共有奋斗历史教育,铸牢国民共有精神家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赓续共同利益,塑造国民集体行动意愿。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从教育的路径出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体教育、国家统一共同体教育与中华文化繁荣共同体教育。
-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的传播与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是构建合法性的有效工具,边境地区通过“政治现实符号化”和“政治符号日常化”的连接,使边民的国家认同在边民与国家政治符号体系的交流互动中建构起来。通过国家政治符号系统围绕“理想政治模式”在边境地区展开的合法性叙事,将以制度认同、政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式构建边民的国家认同。边境H县国家政治符号传播的整体情况较好,党政领导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思想上很重视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工作,政治符号传播的场域较广,种类也较为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方面突出重点,该县边民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政治符号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对中华民族和国民身份的认同度较强,能够较为自觉地捍卫国家利益,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认同感较高。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拓展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的场域,创新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边民的政治信仰,持续贯彻落实兴边富民政策增强边民的政策认同,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现实基础。
-
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普洱澜沧拜年仪式现代转化分析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澜沧县各民族拜年仪式被激发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与时俱进圈层化迭代“共生”为各民族共同的给政府拜年与各民族互相拜年的公共节庆活动,生动诠释着一个“千年跨越”,鲜活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从“知寨不知国”到“一心向党、团结到底”的历史性转变。追根溯源,拜年仪式的现代转化,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重进路的产物,印刻了“国民身份建设”与“民族团结建设”双重进路在西南边疆的实践过程,彰显了“国家在场”的深刻内涵。而中华民族的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各民族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认同转换与重构。正是“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现代性转化的拜年仪式,被赋予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
国家与想象:民族主义的言说
文章认为民族主义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性社会思潮,西方社会对其解释的思想维度始终是多元的。但无论视角如何,有一点却是一致性的,即民族主义只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产物。民族主义兴起的“现代性”基础无疑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但这并不构成解释民族主义基本元素——民族形成的唯一理由,因而有关民族自决、民族共同体、民族工业主义特征、民族文化性等等,都成为西方学者用来论证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始资源,而这些正是中国相关理论所缺少的。故此,借他者之镜,照自身衣冠,或许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