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鄂伦春族传统工艺兽皮制品
由于鄂伦春族生活在严寒地带,又以狩猎生产为主,因此,衣服主要是以兽皮缝制而成,用兽皮缝制的衣服不仅耐磨,而且御寒能力好,完全适合北方寒冷气候和游猎生活的需求。皮衣主要是用狗皮、鹿皮和犴皮制做,其中狗皮最多。 兽皮制品首先要熟皮张。即:先将晒干的孢、犴、鹿等兽皮.涂以捣碎成糊状的兽肝,或涂以拌水的朽木渣,然后卷起来闷一两天,让皮板上的附着物发酵变软,再用各种工具去除皮子上的附着物、反复糅软皮子,最后点燃朽木,用浓烟薰成。
-
鄂伦春族鱼钩
是鄂春人用于捕鱼的工具之一,制作简单实用。根据需要可以加工成大小不等、各种形状的钩。如钩杆、毛钩、甩钩、快钩、撅得钩等。
-
鄂伦春族鱼叉
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捕鱼工具,一般四、五寸 长,有两、三个齿的,也有五、六个齿的,均有倒刺,按上木柄即可使用。
-
鄂伦春族制作桦皮船
鄂伦春人渔猎生产中常常使用的桦皮船多由男子制作,其船身狭长,两头尖且上翘,使用的桦树皮约一厘米厚。桦皮船用樟子松等硬木作骨架,外面蒙上桦树皮,接头处用柳条或鹿、犴筋作线缝合而成,缝合处涂以松脂、既不漏水又防腐。船桨用樟子松木制成。一条桦皮船由两人制作,约用一天时间。桦树皮船结实轻便,遇水渡之,上岸负之;划行声音极小,出猎时,有利于接近猎物。
-
鄂伦春族鹿哨
鄂伦春人随身佩带、刀不离身,不仅用其割兽皮、开膛,还可以做为自卫的武器。鹿哨用于模仿鹿的叫声来吸引猎物。用木 头削成牛角形,然后纵向锯开,挖空木心,合上后用绳扎紧。将细的一端放在唇边用力吸吮,能发出像雄鹿的鸣叫声。
-
鄂伦春族猎刀
鄂伦春人随身佩带、刀不离身,不仅用其割兽皮、开膛,还可以做为自卫的武器。鹿哨用于模仿鹿的叫声来吸引猎物。用木 头削成牛角形,然后纵向锯开,挖空木心,合上后用绳扎紧。将细的一端放在唇边用力吸吮,能发出像雄鹿的鸣叫声。
-
鄂伦春族斜仁柱
鄂伦春族居住在森林里,各种房舍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建造,有长期和临时两类。多以砍筏的树木、桦树皮和黄泥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随处可见。多建在有山、有水,离猎场近的向阳开阔地带,适应游猎生活。 鄂伦春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斜仁柱”即撮罗子,是一种简陋的圆锥形住屋。屋子的骨架由三十根左右的木杆搭盖而成,上覆桦树皮。冬季则用胞皮覆盖。内设也比较简单,主要是铺位、吊锅,以及木架子,用于堆放被子、粮食、枪支等。
-
鄂伦春族猎枪
鄂伦春族猎手对猎枪非常珍爱,每次种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擦拭猎枪,然后放到不易碰撞的地方。在出猎前还要精心的擦好每一个部件。擦枪用的多是鹿、犴,猪的小腿骨髓。猎枪是不轻易借给他人使用的。
-
鄂伦春族萨满神帽
其外形犹如唐僧帽,骨架用约十公分宽的厚皮子做成,呈圆形,外面套有绣着各种花纹的黄布,里面有帽衬,帽沿一圈缝有约一寸长的穗子,前脸垂有串珠,遮住眼睛及半个面孔。
-
鄂伦春族萨满服
萨满服称为神衣是用鹿皮缝制而成的,长约四尺左右,过膝领口、袖口及前襟等部分都有各色云字花纹,并缀有各色贝壳纽扣等。腰上系有较宽的皮带,在腰带下而缝有各色宽飘带,一直要到脚面,前胸后背挂满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铜镜盘。整个神衣闪闪发光,稍一碰动就会发出声响。
-
鄂伦春族神偶
是鄂伦春族宗教信仰的主要标志。分三种,一种是具体自然物,如太阳神、北斗七星神、风神、闪电神等;一种是绘画在布或皮子上,或用动物的鬃毛编成人形缝在布或皮子上的神偶;一种是用松木或杨木雕刻的人或动物形神偶。平时放在桦树皮盒里,挂在“仙人柱”后的树上,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
鄂伦春族兽皮神像
鄂伦春族猎人最崇拜的山神“白那恰”他们认为山里所有的猎物和财富都是有白那恰掌握, 猎物也都是拜猎人能猎获猎物也都是拜他所赐,因此“白那恰”的供奉也极虔诚。
-
鄂伦春族手套
用孢皮缝制的五指手套,还有类似手闷子的“考呼路”。五指手套做工精细。套口处镶有灰鼠皮边和云字花边,手背上绣有各种精巧的花纹,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考呼路”一般比较长,可以套在衣袖上,然后用皮条扎住。
-
鄂伦春族传统工艺桦皮制品
桦皮制品在鄂伦春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皮,加工制作成各种不同用途的生活用具和工艺品,从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容器、餐具、摇篮到生产用的船只、狗哨等工具,甚至是覆盖房屋用的“铁克沙”等,都要用桦皮制作。鄂伦春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能用桦皮加工成各种所需用品,并在成品上雕绘各种图案,独具风格。桦皮缝制成的用具,不仅成本低廉、589_取材方便,而且结实耐用,不怕碰撞、携带轻便。
-
满族皇堂子
皇堂子是清朝皇家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北京的皇堂子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敢建于长安左门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毁。第二年重建于东长安街北侧(今北京饭店贵宾楼附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皇堂子四周围高大宫墙,内由三个院落组成:一是外院,有街卫房,饽饽房等;二是内院,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三是仪树院,有秩序植柏七十三株。 堂子里的萨满祭犯相当繁杂,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堂子月祭、春秋立杆火祭、尚锡神亭月祭、堂子浴佛祭、为马祭神与凯旋出征祭旗蠢等。其中元旦致祭和出征凯旋祭属于国家火典,一般由皇帝主祭,王公、满洲大臣等陪祭。春秋立杆祭是清代宫延祭灭火礼,礼仪隆重,场面浩火。其它祭祀则为皇室或皇帝个人的祭典,属于家祭,皇帝不必亲祭,也无需陪祀。 萨满作为祭仪式的执行人,在祭把过程中要通过献香、献酒、擎神刀祷祝、诵神歌等,代表皇室向神灵祖先新求福佑。由于萨满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堂子里举行的各种萨满祭把所敬神抵亦有多种。主要包括天神、朝祭神(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夕祭神(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组欢台吉、武笃本贝子、析福神、尚锡神、马神、鼎神等。 本院满族博物馆复原的清代皇堂子,以已拆除的北京皇堂子为设计蓝本,参考清代有关重要史献和老专家的回忆、资料图片等,基本上重现了清代皇堂子的风貌。建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 皇堂子是满族独有的建筑形式,复原堂子填补了建筑史的一项空白,在建筑、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增添了一处研究与教学的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