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景颇族博物馆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等地区, 1口约13.2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林业和产热带水果。 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节、尝新节、新米节等 传统乐器:木鼓、洞巴、笛子、箫、口弦等.。 传统艺术:绘画、雕刻、织品、刺绣、银饰等。 景颇族信奉万物有灵,供奉天鬼、地鬼、家鬼。 按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景颇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占地2327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开馆。 房 景颇族博物馆由目脑广场、目脑柱、正公房、寨门、谷仓、柴房、祭祖台组成,规划为山寨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景颇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德宏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有二百年历史。”
-
景颇族公房
是寨里专门提供给男女青年约会的场所。为三开间,中间堂屋给青年男女使用,平台旁为小储物间,从后门进来的小屋,放置生活用品。景颇族姑娘们不用出寨门,可以在公房里等候男友。青年们在这里唱情歌,嚼沙桔、芦子,培养爱情。公房长14.3米,宽6.3米、高6米,建筑面积91平方米。
-
景颇族矮脚长屋
呈长方形,倒梯形双斜坡墨顶,上覆茅草,四壁和地板竹制,不开窗。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禽。上层三开间,中间为堂屋,设祖先台 有四方形火塘,是煮饭、吃饭,相限天的地方;在火塘上边悬挂一把长刀 是家里的传家宝;火塘两侧支床,供老人睡。其余两间分设火塘,四周铺篾席。晚间席地而寝,为儿女卧室。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正房长14.6米、宽6.2米、高5米,地筑面积90.2平方米。
-
景颇族目脑广场
目脑广场位于景颇山寨中央,为举行目脑纵歌节而设。 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5米的目脑柱,它由一根横梁连接四根林柱组成。中间两根林柱为阳,外面两根为阴。中间两根顶端雕刻太阳,代表目脑纵歌传自太阳宫,象征雄性和白天;两侧木柱顶端雕刻月亮,象征雌性和夜晚;四柱上的交错曲线代表景颇族先民的漫长迁徙路线和“目脑纵歌”舞谱;四柱中间交叉的长刀是景颇人的生产工具,也是防身武器;横梁上的乳房表示女丰性的崇拜;其它图案代表五谷登、六畜兴旺等。 景颇族逢重大节日和出征、凯旋、结婚嫁娶、敬奉鬼神等,均要聚集到目脑广场跳“目脑纵歌”。
-
京族馆景区
京族人口2.25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聚居于隶属广西壮族自区防城港市的三个小岛上。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主要从事渔业和养殖。京语系属未定。主要节日是 “哈节”等。信仰道教、佛教。
-
赫哲族馆景区
赫哲族:人口0.4万,聚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同江抚远、饶河等县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历史上以捕鱼狩猎为主,清末开始经营农业。使用狗拉雪橇。图案装饰刺绣、雕刻、鱼皮制品等传统工艺颇具特色。
-
汉族海草石屋
海草石屋因石头筑墙海草覆顶而得名。取材于山东省胶东沿海汉族民居其最有特色处为屋顶,屋顶覆盖由当地浅海捞取的海带草,该种草含有胶质,经雨水冲刷后即粘成一体,既可防风拦能保温隔热,耐腐抗蛀,阻燃性强,可用八十年不腐烂。山墙附近的海带草加厚,犹如驼峰高耸美观大方。
-
侗族谷仓
谷仓四根柱架起,桂上端設箱体板,可防野兽及老鼠偷食谷物;竹板作墙屋项茅草盖成。
-
高山族馆景区
高山族,人口40万,主要聚居于台湾省自称原住居民及阿美、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象凯、卑南、雅美等族。散布在中国大陆的有5446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莱营狩猎,精于雕刻,绘画。语言属南岛语系孟棉语施、信印原始宗教。
-
高山族鲁凯人司令台
司令台所立石柱乃代表头領的威信,早期为村民集会处所,現头目制以废除而成了村民纳凉之处所。
-
高山族曹人会所
社内最神圣的地方,如女不能上去,社内祭典、会议.战事头目向众人訓話、发佈命令等都在这里举行。平時白天做男人工作场 晚间为未婚男子的宿舍。
-
高山族头骨架
曹人以猎首多案决定住民身份的高低猎首动机是满足他们的荣誉心,猎人头越多成望念高,激发丁住民的热情。
-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木制品加工与生活密不可分,用于日常生活的有木碗、木盆、木桶等,用于交通的有滑雪板、爬犁、桦皮船骨架、马鞍等,用于游猎的有 艺桦皮制枪架、弓箭等,还有各种工具的把柄,如刀把、斧把、铁锹把、鱼叉柄等。木料需根据用途来挑选砍伐。制做各种器皿或马鞍,一般选用桦木作为材料,加工出来的成品,不仅结实耐用,而且花纹漂亮。极木一类的软质木料一般用于制作鹿哨和“锅吊子”而滑雪板、弓箭则需要木质硬又有弹力的落叶松、爆马子等木材。
-
鄂伦春族传统工艺刺绣
一是用针线直接在皮革或布制品上刺绣是把皮板或布料剪成的图案,缝在皮革或布制品上;主要用来装 饰服装、腰带、鞋帽、手套等。图案分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纹样分团花纹、波纹形花纹、单独纹样、角偶花,图案内容有一定的象征和固定性。如“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 艺桦皮制姑娘的嫁妆,以示爱情纯真幸福。
-
鄂伦春族馆景区
鄂伦春族:人口0.7万,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北部的原始森林中。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新语支。过去主要从事狩猎,兼营采集和捕鱼,住“仙人柱” 现已定居发展了畜牧业以雕刻桦械皮制品和刺绣皮革制品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