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理论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建 设
-
强化“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国家民委相关领导同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
对话党代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这些铿锵话语,传遍大江南北。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这十年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些成绩,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新疆的成功实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
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经验启
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始终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始阶段、曲折前进、恢复发展、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体多元""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主题.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呈现出历史基因积淀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润泽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场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战线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保持民族理论的创新性与民族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尊重民族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始终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经历了由“树立”到“培育”再到“铸牢”的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扎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2022年以来,贺州市平桂区深入开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委员行动”活动,将民族工作融入助推平桂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助力平桂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成效显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决心。对于这个趋势和目标,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全面理解,做好相关工作。
-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几年又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理念。今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
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们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既是自然凝聚过程,也是政治形塑过程。自成一体的地理空间、“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相互依赖的经济生活、互相吸纳的人口联系、互鉴融通的中华文化,是把我国各民族凝聚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使之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断发展的主要纽带。
-
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可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