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清华大学“石榴籽计划”研究生少数民族骨干赴腾冲开展实践
7月28日至31日,清华大学12名“石榴籽计划”研究生少数民族骨干赴腾冲开展为期4天的实践调研,参访昆明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司莫拉佤族村、清水乡民族联谊完全小学等,沉浸感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内涵,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和决心。实践由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研工部副部长徐鹏带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携手共建文明和谐家园
5月20日下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齐心汇聚强国复兴伟力 携手共建文明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新疆昌吉市“深化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创建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在昌吉市滨湖河中央公园隆重举行,活动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深化昌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让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
新时代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以“共同体”为导向和框架,以各民族共同的意志表现和基本主场为向度。文中“四个共同”从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它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主要内容,呈现出当代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质。“四个共同”的提出,在深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含义、深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
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
人民日报推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专题报道
4月21日,《人民日报》推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专题报道,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这一伟大变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强调“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宣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日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对做好新疆工作、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定向引航,为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凝心聚力。
-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在把握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勠力同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更加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且末县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一体多元中华餐饮文化”主题餐饮年会
春节前夕,且末县从弘扬一体多元餐饮文化入手,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一体多元中华餐饮文化”主题餐饮界年会,推动创建餐饮名店,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有形有效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
民族团结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阐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