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民族团结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表明了增强文化认同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历史观”命题,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要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引领,通过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王延中: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华民族观经历了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新中华民族观以共同性为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中华民族观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强调“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宣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日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对做好新疆工作、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定向引航,为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凝心聚力。
-
【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阐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
【共有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与秩序
理解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含义、结构和秩序,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以及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的民族工作主线,正确把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文章结合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政治、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历史等多个维度,在学术话语上梳理了看似杂乱的民族现象,整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和调整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结构与秩序安排。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让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论坛举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论坛12月2日举行。论坛将党的民族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融会贯通起来,结合云南省的实践经验,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进行深入研讨。
-
【理响中国】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国家民委相关领导同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
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也已踏上伟大复兴新征程,需要通过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凝心聚力。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点是做到“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党的领导”,两翼就是“经济建设”与“文化交流”。
-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论坛)
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强调“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宣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日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对做好新疆工作、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定向引航,为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凝心聚力。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必须从政治、历史、现实维度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8月17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中央统战部民族工作局局长华彦龙、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张谋、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郭建民介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主持。
-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反复强调要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网微平台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一起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