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朝鲜族丧葬
朝鲜族十分重视葬礼,有本民族特有的丧葬习俗,举行葬祭礼。 在过去,朝鲜族多实行土葬。当老人亡故后,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赶制寿衣。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
-
朝鲜族婚恋
朝鲜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或学习中,产生爱情欲订婚时,必须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后,由男方父母带儿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见,则预示婚事不谐。如双方老人见面,男女青年则可旁听,说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双方父母议妥,则男青年需先向妇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头。男女青年还必须明确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到此,亲事即告订妥。
-
朝鲜族文学
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了许多民间口承文化和艺术,主要有民谣、传说和民间故事等。 朝鲜族民谣内容广泛,有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有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会末期城市庶民创造、后来又传播到农民中而成为民众歌谣的“杂歌”,还有20世纪初由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定型的“新民谣”等。
-
朝鲜族语言文字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我国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这种拼音文字,是在朝鲜王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1月创制,最初称为“训民正音”,简称“正音文”,俗称“谚文”,后改称朝鲜文。朝鲜文现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以前朝鲜文字中曾夹用汉字,都用民族文字拼写。
-
朝鲜族节日
朝鲜族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中秋节(朝鲜族秋夕节),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地区的朝鲜族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秋夕节传统风俗习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百姓们都会祭拜祖先、伐草扫墓、赏月、玩游戏、跳舞,庆祝传统佳节的到来。秋夕原指秋天的晚上,如唐代诗人杜牧名诗《秋夕》里所著。经过时代变迁,中国人称这一天为中秋节,朝鲜民族(朝鲜、韩国及中国朝鲜族)称之为“秋夕”,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
-
朝鲜族建筑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
朝鲜族饮食
朝鲜族居住于北方,又多从事水稻生产,直接影响其主食习惯的形成。以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其喝大酱汤。在朝鲜族传统饮食中,稻谷类和蔬菜为基本饮食,菜肴通常以辣为特征。在日常饮食中,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
-
朝鲜族信仰
历史上朝鲜族信仰多种宗教,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产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此外,也有人信仰佛教、儒教等。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宗教信仰在朝鲜族社会中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朝鲜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信徒也明显增多。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尤其是基督教发展速度较快。
-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的传统服装与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鲜族居住以火炕为中心,平时男人盘腿而坐,而妇女坐相一般是双膝着地的跪式,所以衣着多是宽松式。朝鲜族一般喜着白衣素服,显示出喜爱清净朴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
朝鲜族简史
朝鲜族是由相邻的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我国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鲜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国华北、东北境内。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朝鲜族以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他们在我国农业史上创造性地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作为在中国较早建立的的民族自治地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
-
朝鲜族概况
朝鲜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我国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这种拼音文字,是在朝鲜王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1月创制,最初称为“训民正音”,简称“正音文”,俗称“谚文”,后改称朝鲜文。
-
马自正
马自正,又名乃比友,男,保安族,积石山县人,著名的保安族刀匠。他以保安腰刀作为自己要奋斗一生的事业,立志要让保安腰刀走向世界。在甘河滩村的马家,是一个世代以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刀匠世家。自正便是在村里听着叮叮当当的锤声出生、长大的,他从能拿起锤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制腰刀。
-
马正福
马正福,男,出生在积石山大墩村,从小学会铁匠手艺,1978年,年仅15岁的马正福正好赶上国家改革之初的好时光,怀揣着保安族人世代打铁的好手艺,来到同仁 “闯天下”,他凭着保安族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以积攒的5万元血汗钱起家,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1994年他大胆的办起了同仁县隆务镇钢窗厂。多年的信誉、优质的产品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他很快打入并牢牢地占领了当地建筑业市场的一席之地。
-
马学武
马学武,男,保安族,大专学历,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生于20世纪70年代,现为积石县大河家水电厂职工。自1996年开始每年均有诗歌、散文、民歌(花儿)、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于《民族日报》《飞天》《黄河文学》《芳草》《星星诗刊》《民族文学》《诗刊》 《文学报》 以吸《中国作家网》铈(州)、省及国家中文类核心期刊,有诗曾入选96卷《中国诗萃》。曾获多种不同级别的文学奖项。系中国青年诗人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协有诗曾入选96卷《中国诗萃》。曾获多种不同级别的文学奖项。
-
马维雄
马维雄,男,保安族,1950年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安民湾村,小学文化程度。父亲马尕虎是保安族地区非常有名的刀匠,擅长制作什样锦腰刀,马维雄十岁时便开始出入刀坊,学做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