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锡伯族喜利妈妈
“喜利妈妈”汉译为“子孙妈妈”,平时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带有结绳记事的遗意,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 “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曰“索绳”,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其中嘎拉哈(借“背”音)表示辈数即添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布条表示女孩,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 农历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在这一天锡伯族人要将贡品摆好,敬香鸣鞭,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也是锡伯人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摆上供品,燃香叩拜。直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
-
锡伯族传统工艺
锡伯族的民间工艺主要表现在生活用品、骑射用品、雕刻、刺绣、绘画、剪纸等方面。 绘画:锡伯族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刺绣:锡伯族妇女的刺绣工艺有挑花、贴花、针织等种类,其中挑花、贴花工艺用的较多。其色彩新颖,对比强烈,绣品饱满均匀,装饰性强。用于窗帘、墙围布、枕头顶、荷包、嫁妆、葬服等。最常见的是长方形枕头顶绣和绣花鞋。纹样以牡丹、莲花、蝙蝠居多。 弓箭制作:锡伯族的传统弓箭主要取材于当地出产的红柳、大叶白蜡、洋槐、榆木和牛筋等材料。响箭的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箭头上有4个小孔。
-
锡伯族民间歌曲
锡伯族民间歌曲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田野歌:也称“街头歌”,是锡伯族最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其歌词多为即兴创作,由上、下两句组成,上句多为起兴。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劳动生产和表 婚礼歌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习俗歌:是配合各种礼仪演唱的歌曲,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主要有婚礼歌和葬礼上唱的“哭调”。儿歌:包括游戏歌和摇篮曲两种。此类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64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歌词长大,曲调短小,旋律具有宣叙性,每首歌都含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流传最广泛的是《西迁之歌》《喀什葛尔之歌》《海兰格格》《拉希罕图》等。叙事歌中还有一些作品,取材于汉族长篇小说,如《三国之歌》《单刀赴会》 《过五关曲》等,都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
锡伯族农家院
按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根据本民族习俗及建筑工艺建造。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储藏室、菜棚及畜棚组成,规划为院落环境。建筑面积189.7平方米,庭院面积369.6平方米。室内外陈列均按锡伯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 年在满原。展品征集自新疆察布查尔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200年历史。 锡伯族民居由主房、两侧厢房、储藏室及畜棚构成“凹”型平地 牧业,建筑。松木屋架,土坯筑墙,“人”字形大屋顶,廊檐宽1.5米。主房 的传发展传一排五间,总长22.4米、宽6米、高3.7米。主房中间是堂屋,左右各 两间为卧室;堂屋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修有两个灶台。灶台 饺、砌在堂屋里,既能做饭,又能通东、西两侧耳房的火炕供暖。 主房两侧厢房为平顶,前敞无门,东厢房为储藏室,存放粮食、农具、燃料等。长5.3米、宽4米、高3米。一家的家产多少,从储藏室 荷包舞中就可以反映出来。西厢房内筑有长3.6米、宽2.3米的土炕,供外来 传农工居住。房内堆放需要烘干的粮草。长11米、宽4米、高3米。
-
北京中华各民族博物院
民族博物馆 内的风景
-
佤族木鼓
木鼓房是为木鼓盖的房,为佤族原始鼓房。房屋草木结构,房架用牛角叉和竹子架成,无墙壁;人字形房顶,以茅草片叠压。建筑面积9平方米。 木鼓于1993年由云南沧源地区佤族头领水嘎亲自带领当地百姓上山伐木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按本民族传统习俗剽牛祭鼓。木鼓长2.05米,直径47厘米。为中华各民族博物院一级文物。
-
佤族佤山寨门
为云南沧源地区阿佤山寨原物原拆落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纯 is木结构,宽 1.9 米、 高 m1.9米。 传统佤寨的大门一般都紧闭,未经允许破门而入的视为入侵者。 寨门两侧建有寨栅,起 围墙作用。
-
佤族沧源船屋
按云南沧源地区佤族传统民居1:1复原。房屋长12米、宽8米、高6.3米,建筑面积193平方米。 建筑干栏式,草木结构,屋顶弧形、檐口低矮,形如倒扣的船,称之为船屋。屋顶采用云南地区宽茅草,捆扎成草排层层覆盖,有交叉牛角从屋顶角伸出;在屋顶侧面中部,开有一个小窗户,如鸟巢洞口。 船屋楼上住人,室内光线阴暗,居室三间,按辈份居住,分别是长辈、夫妻、小辈的睡房;楼下养牲畜。该房屋适应潮湿雨林气候,又有防虫、防兽的作用。
-
佤族工具房
是放置农具的房屋。为云南沧源地区阿伯山寨原物原拆复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草结构,高2.6米,建筑面积8平方米。
-
土族博物馆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地区。人口约24万有本民族语心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土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畜牧业。 传统节日:纳顿节、七日会、观经会 青苗会、擂台会。 传统歌舞:安昭舞、婚礼舞 、巴郎 鼓舞、於菟舞。 传统美食:沓呼日、酿皮、锅蹋、酩醪 酒、於菟茶。 土族崇拜自然,信奉喇嘛教 土族博物馆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可工匠按土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于2007年建设2008年4月正式开馆 上族博物馆由民居正房”东西偏房,煨桑炉、庭院、轮子秋、水磨坊等组成,规划成院落形式。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内外阵列,按土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海省互助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
土族老院
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草。
-
土族西厢房
西厢房为一层平顶建筑,高3.8米。由家中排行最大的兄长居住。室内有“打泥炕”、炕桌、火盆等。西耳房为“阿姑绣房”,是未嫁的女儿居住,也是做“刺绣”等针线活的地方。
-
土族东厢房
东厢房为一层平顶建筑,高4米。由家中排行小的晚辈居住。 室内砌有火炕及生活起居用品。东耳房为厨房,盘有锅台。灶膛烟道经过东厢房炕下后才通往烟囱,习惯称“锅台连炕”。
-
土族水磨坊
本水磨坊征集自青海省互助县台子乡格隆村,为清代同治年间制,距今已有150 年历史。建筑为高架干栏式,房屋下宽上窄,呈梯形,长6.8米、宽3.8米、高2米,距水面 2.6米,建筑面积35平方米。水磨坊下层用四根石块砌筑的石柱作承重支撑,架空在水面上;上层是土木结构的磨坊,屋内有一台大水磨,水磨下方连接轮轴、水轮,通往溪水中。 “磨引溪流水自推”,平轮水磨坊是以水势落差为动力,冲击水轮,引擎石磨,昼夜不停运转的磨面工具。水磨由引水槽、水轮、轮轴、石磨盘、粮斗等部件构成,可日磨粮千斤。为土族早期传统水力加工粮食机械。
-
撒拉族传统饮食习俗
撒拉族食物以小麦为主,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及各类蔬菜。主食通常做成花卷、馒头、烙饼、馄锅馍、面条、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和糊糊等。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肉食及家禽均由阿訇宰杀。忌食猪、狗、驴、骡、马等不反刍动物肉、一切凶猛禽兽的肉、血液和自死之物。撒拉族有一种传统特色食品称“油搅团”,用植物油、面粉制成。喜喝三炮台茶、奶茶和麦茶。特色食品有:炸油香、徽子、鸡蛋糕、手抓肉、糖包子、烩“碗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