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学习心得|张士伟
通过3天集中培训,收获颇多,思想触动很大,在一些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不揣浅薄,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
表彰的模范集体: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事业的推动力量及结构特征
民族团结是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边疆治理也是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源泉,两者在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事业的实践中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本文整理了历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边疆九省区受到表彰的模范集体,分析了各省区模范集体的领域、类型、层级差异以及边境县与非边境县、自治县与非自治县的差异,以求深入理解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要力量和基本面貌。
-
共有家园】试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之关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全面提高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两者在目的上具有协同性,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在途径上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团结稳定的根基。
- 民族宗教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 民族团结一家亲|快点看过来!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
- 【统战史话(6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改善民族关系与加强民族团结
-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新疆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促进宗教和谐,发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维护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和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族际和谐】民族信任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民族信任是反映民族关系状况的一个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态度及关系状态。民族信任具有信任主体的平等性、信任行为的目的自愿性、信任关系的多重差序性与信任模式的政策主导性等特征。民族信任具有以下功能,即具有消除民族误解的疏通功能、增进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润滑功能,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向功能。民族信任的实现路径是: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提倡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共同情感基础; 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争取各民族朝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汇聚前行,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共同目标基础; 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原则,促进各民族在脱贫攻坚路上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为促进民族信任夯实共同利益基础; 坚持文化自信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提振信心的共同文化基础; 坚持民族“互嵌”理念,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嵌入”,为增进民族信任夯实共同命运基础。
-
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要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深入宣传新疆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民族大团结好的主旋律,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热情。
-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
-
【统战知识】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只有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和发展。
- ( 第六十八期)民族团结小知识
-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民族团结小知识(二)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的政治基础和内在要求。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也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民族团结依然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基本保证。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小知识。
-
让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焕发时代光芒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机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创造了“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结成了“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民族团结互助关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这一机制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 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