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汉族移民和民族关系研究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汉族移民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对西北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生计方式的变迁和不同的宗教背景也对汉族移民产生了反作用,突显出了民族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因此,究清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近年来的基本情况以及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汉族移民的来源及其生活现状,对西北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移民研究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一直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统一的关键要素,而民族杂居农村地区的民族关系更是农村发展与和谐的关键。本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村的基本情况和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加以分析;又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天堂村的居民进行逐户走访调查,粗浅地归类、整理了该地汉族移民的来源,并对该地汉族移民的原因、多元生计方式和不同宗教背景之下的汉族移民和民族关系做了分析,总结出汉族移民在西北民族杂居农村地区的地位、作用,以及关于处理好西北民族杂居农村地区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
唃厮啰政权民族关系初探
宋代西北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即西北各民族大交往大融合的新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由河湟吐蕃建立的唃厮啰政权,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成为宋、夏、辽各政权极力争取的对象,它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显得极为复杂。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唃厮啰与宋王朝、党项、辽的关系。 唃厮啰政权与宋王朝的关系以和平友好为主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上,为了有效的抗击共同的对手党项,唃厮啰主动归依于宋王朝,宋王朝也对其恩威并施,册封唃厮啰首领并赐汉名,双方结成密切的同盟。经济上,双方的贸易交往频繁,通过贡赐和互市互通有无,对于唃厮啰政权和宋王朝的生产、生活和军事物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军事上,互相配合,遥相呼应,牵制了西夏的兵力。 随着宋夏军事斗争的变化,唃厮啰与党项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时而战争不断,时而结盟和好。 唃厮啰政权与契丹也曾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其标志就是契丹公主下嫁董毡,契丹的意图是拉拢唃厮啰来对付日益强盛的西夏。 唃厮啰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转变,既有其内在的经济根源,也受外部宋夏矛盾的影响。一方面唃厮啰政权游牧经济特有的不安全性、动荡性及强烈要求互补的特征,决定了它对中原宋王朝表现出强烈的内向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矛盾宋夏矛盾也影响到唃厮啰政权民族关系的调整。
-
唐代西北民族关系与唐诗创作
本文试图按照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观念和政策,来梳理唐与西北诸族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民族关系深刻影响下的唐与西北诸族之间的往来与互动,研究唐与西北诸族的交流融合所带来的风俗文化诸多方面的文化变迁,进而探讨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给唐人进行诗歌创作所提供的大范围、多层面地创作源,使唐诗从题材范围、主题思想、文化精神到艺术风貌上呈现出峥嵘瑰奇、波澜壮阔之姿。以期论证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与唐诗的繁荣相始终,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是唐代诗歌创作臻美的重要因素,是唐诗丰硕、厚重的重要动力。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阐述唐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状况。从唐代西北诸族的历史渊源、唐王朝处理西北民族关系的观念和政策等方面入手,分析唐与西北诸族之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分析唐王朝经营西北的军事策略及唐与西北诸族的和平友好往来情况,探讨由于这种密切往来,带来的文化上的互动及影响。 第三、考察唐王朝在与西北诸族的交往中,丰富多彩的饮食、服饰、物产、节日习俗等西北民族文化,拓展、影响了唐诗的表现范围和题材主题。 第四、从唐代乐府及诗歌传播方式、唐诗艺术表现与意象运用等方面入手,论述唐代西北民族文化对唐诗艺术风貌和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探究包括作家主体、艺术风格、人文积淀、诗体发展、意象选择等方面,都是受了唐王朝与西北民族关系的影响。
-
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但自治地方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3%。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一,因此对于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湖南、安徽、湖北等地。本人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畲、汉民族关系。 通过三次田野调查,笔者了解到作为外来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畲、汉民族关系并不融洽,畲民从唐朝开始迁入浙江,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畲族人民长期受到汉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畲族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经济的落后使得畲族人民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首先在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解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日子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宣莲的大面积种植加强了畲、汉人民的联系,两个民族在文化、思想等许多领域都受到了相互的影响,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改变畲、汉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政治因素也成为加速畲、汉民族关系好转的催化剂。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柳城镇畲、汉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柳城畲族镇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用剖析一只麻雀的方法,分析畲、汉民族关系,从而引申出民族关系研究的意义,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有效对策。
-
法治视野下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目前,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和民族兴衰等重大问题。现阶段,我们应该以和谐为理论价值基础,通过民族法制建设来确保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将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纳入法制轨道,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构建。 本文以法治为视角,拟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法理探讨。阐述了民族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理论渊源,深入研究了民族关系法制化的中国经验,分析民族法制建设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宪政价值,着重提出了新时期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民族关系的法制建设进行理论探讨与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苏联解体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是连接欧亚的走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盆地人口稠密、民族众多、经济落后,极易引发事端,民族冲突多发,极大地影响着整个中亚的局势。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引发的社会动荡更趋突出,极端势力活动猖獗,民族关系更加复杂,直接关系到乌、吉、塔三国的稳定与发展,影响整个中亚地区及其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纵观中亚发生的重大事件,民族、宗教问题是其主要诱因。因此,对费尔干纳盆地的民族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正文。全文分为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形成与分布格局,苏联解体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及其特点,影响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的要素,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四章。 第一章叙述了费尔干纳盆地的地缘环境及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分布格局。 第二章主要从世居民族之间关系、外来民族之间关系、世居民族与外来民族之间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费尔干纳盆地的民族关系状况。苏联解体后,尽管民族紧张与摩擦不断,但总体形势良好。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交织、紧张关系与和睦关系并存、民族关系的本质是利益性、民族关系影响的广泛性、民族关系的转化性。 第三章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影响民族关系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指出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应区别看待,不能一概而论,并强调了文化因素对民族关系的重大作用。 第四章提出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及民族自身的努力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部分,结语。对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概况总结。 费尔干纳盆地作为一个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出现了更多的变数,民族关系更加复杂,民族关系发展状况值得人们关注和深入研究。
-
准格尔旗民族关系实证研究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它是双向的、也是动态的。民族关系具有特定内涵,是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本质上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权利和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民族间和谐的初步性等特点。 民族关系调控关系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坚实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稳定是可持续的稳定,是在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联系和了解,有助于激发各民族的主人翁意识。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和国家确立的一项重要目标,民族关系调控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础上将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得到加强,各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相互交往中走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主要论述研究缘起与主题、民族关系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准格尔旗概况,主要论述准格尔旗的沿革、现状、历史上和现在的蒙古族分布以及民族工作情况。 第二章准格尔旗民族关系的现状,主要论述准格尔旗民族关系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领域的表现。 第三章准格尔旗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几方面来论述当地民族关系尚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准格尔旗民族关系的调控建议,主要针对当地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以及调控手段等几方面提出建议。 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研究内蒙古准格尔旗的民族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领域做出分析,并提出加强当地民族关系的调控建议。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内蒙古准格尔旗的民族关系,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当地的稳定,有助于促进当地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推动当地民族工作的新发展。
-
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研究
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我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研究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谐,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是对新时期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新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加上“和谐”要素,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集中概括,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出现,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要不断地加速移民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从而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在新时期,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其他障碍性因素主要有:发展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国际因素。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途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制度保障,培育和谐民族文化是精神支撑,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是关键要素,正确应对国际因素影响是重要条件。
-
关于发展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若干思考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论述了在我国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各种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指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安定、统一。作者认为,虽然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建立了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也存在许多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其中有在贯彻民族自治政策方面的问题,有由于经济发展落差出现的问题,有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畅出现的问题,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导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正确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打击国内外分裂势力等方面做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思考。
-
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
城乡差距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城乡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城乡差距更大且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一差距不仅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于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对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表现及形成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入手,阐述了城乡差距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同时,就缩小民族地区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出了一些见解。 论文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民族地区的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和就业方面、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分析其原因,既有全国共性的原因,也有其特殊原因。共性原因有:国家在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城乡自身的产业特点。其特殊原因有:历史上民族地区农牧业的落后性;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环境;观念守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意识相对淡薄;民族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步伐缓慢。 第二部分,从我国民族地区和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论证了民族地区城乡差距与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城乡差距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三部分,针对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实际,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繁荣进步的一些对策:即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的扶持力度;灵活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促进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
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 ——甘肃天祝县哈溪镇为个案研究
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应用历史性和共时性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天祝县哈溪镇进行研究,既论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又着重论述了当前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制约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建设天祝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性建议。在论文组织结构上,绪论部分对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天祝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第一章介绍天祝的基本情况和天祝各民族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三章对衡量民族关系的变量进行分析。第四章针对民族之间在各方面的交往,总结了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指出当前主要制约民族关系的一些因素。就如何调试民族之间的关系,改变民族之间的摩擦为和睦相处,提出了一些改善民族关系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临夏市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城市民族关系是城市区域内各民族间表现在政治权利、经济利益、民族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各方面的互动关系。临夏市作为中国“小麦加”,以回族为主体的伊斯兰文化相对浓厚,并且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西部城市。选择当地回汉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相关研究现状和写作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民族关系理论和城市民族关系理论;简单回顾了一下历史上的回汉民族关系,并且从临夏市民族分布及居住格局、临夏市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中的民族交流现状调查、临夏市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关系等方面,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结合历史文献法,对临夏市回汉民族关系现状做了具体的统计分析研究与描述;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问卷统计基础上,利用社会学的SPSS统计软件,从经济因素、宗教信仰因素、族际婚姻、居住格局与政策环境等方面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做了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最后一部分,针对第三部分的反映的内容,总结了人临夏市当前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
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七世纪初,藏族人民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落,结束了西藏高原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奴隶制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青藏高原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吐蕃王朝崛起后,随即向其四周广大地区进行武力扩张。在其势力扩张过程中,吐蕃不仅与其北邻吐谷浑、中原的唐王朝及于阗、突厥等西域诸民族发生密切的关系,还与南亚的泥婆罗、天竺及中亚的勃律、迦湿弥罗等国进行不同程度的接触与交往,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吐蕃王朝与其周边民族的关系发展史丰富了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七章。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了吐蕃王朝的建立过程,主要涉及到有关藏族族源的几种传说、藏族的远古社会、西藏高原上一些势力较强大的部落。雅隆部通过对这些部落的兼并,结束了西藏高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从而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章介绍了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及吐蕃对吐谷浑的统治状况。第三章论述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和亲、和盟及战争构成了双方关系的重要内容。第四章介绍了唐蕃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唐蕃在经济、文化艺术、佛教、历算、医学、建筑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大大丰富和改善了汉藏两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兄弟情谊。第五章论述了吐蕃与其统治下的河陇地区的民族关系。第六章介绍了吐蕃、唐朝及南诏三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复杂关系。第七章介绍了吐蕃与南亚的泥婆罗、天竺及中亚诸国的关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运用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在搜集、阅读和整理大量的有关汉藏古籍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辈学者研究的诸多成果,多视角、多方位地考察了吐蕃与其周边民族,尤其汉藏两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发展过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藏族与其周边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论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以及藏族人民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藏族人民与我国其他民族的密切联系与融合,为日后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权直接统辖,为最终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
变迁、互动与交融 ——新疆阿克苏地区汉族移民及民族关系研究
新疆自汉代起已有汉族迁入,迁移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1949年以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汉族移民在迁移人口的数量与空间分布上都是空前的。1949年以后迁入新疆的汉族移民,在同新疆其他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为了适应当地社会,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变迁,在与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长期交往中实现了民族间的互动与交融。本论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村落中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典型性来说明新疆南疆农村汉族移民的文化变迁过程,以村落中维汉民族交融的代表性来反映新疆南疆农村维汉民族关系的整体状况,同时将两个村落做一比较,以说明以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为代表的新疆南疆农村汉族移民文化变迁以及与维吾尔族民众交融的共性与个性。 论文共计七章内容。 “绪论”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及意义作以说明,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个案选择及研究过程作了阐释与界定。第一章“新疆汉族移民概况”对本研究的主体——新疆汉族移民从汉代至今的迁移活动轨迹作追述与研究,详细论述了迁移行为的原因、类型、特点及影响。第二章对本研究的区域范围内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汉族移民的迁移活动、所选个案的村落概况、村落中的汉族移民及其生产与生活进行阐述。以上是本研究的整体背景部分。 第三章至第六章为田野资料的分析部分,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从汉族移民的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四方面详细探讨了其文化变迁,并对文化变迁中的村落差异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特点、作用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汉族文化影响下的维吾尔族文化变迁,对汉族移民文化的代际差异与族群认同以及发展趋势作了阐述与分析,并提出汉族移民文化处于回归汉族传统文化的进程中;第五章主要选取了居住格局、语言交流、社会交往、族际通婚、观念意识以及子女教育等六个衡量指标对调查村落的维汉民族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不同村落民族交融的差异作了论述;第六章从上述六项衡量指标出发,综合分析了调查村落维汉民族关系的融合与冲突,提出促进维汉民族关系交融的途径,并根据两个村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维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是本论文的总结与进一步深化研究部分。在本章中,分别对移民、移民文化及民族关系等三个问题进行再思考。在移民问题上对移民意愿与移民效果、非自愿性移民的风险以及新疆南疆农村汉族移民的可容纳性作了分析;移民文化方面,肯定了影响移民文化变迁的环境因素,在研究文化变迁的基础上对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分层问题进行论述;在维汉民族关系方面,对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南北疆差异与城乡差异作了简要探讨,分析了民族关系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并指出经济利益是制约新疆民族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
北宋夔州路的民族关系及民族地区的发展
北宋时期,在地处西南的夔州路地区,存在着多种族源不一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于夔州路的渝州、忠州、涪州、夔州、黔州、施州、梁山军、南平军等正州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黔州、施州所管辖的广大羁縻州之内,存在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北宋朝廷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为“不毛之地”,人为“梗化之氓”,得之无益,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①。秉承这一理念,宋廷在夔州路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设置羁縻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羁縻州的各级官员,授予他们花样繁多的各种职名,并按照少数民族的习惯,允许世袭。同时,宋廷还接受少数民族的朝贡,并对朝贡施以丰厚的赏赐,以达到维持与少数民族的政治联系的目的。为保持边疆安定,宋廷注意选任合适的官员任职边地州县,其选人标准就是“不邀功、不生事,以安静为胜”和“谙山川道路、民间情状”。夷汉杂处,自然会有矛盾产生,宋廷也注意以怀柔政策处理夷汉冲突,依靠少数民族自己的法律和誓约来约束少数民族。在面临少数民族对边地的侵扰时,北宋朝廷的表现也可谓较为理性,往往要求明辨是非,然后才采取相应措施。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少数民族的侵扰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驱使和北宋朝廷认为边地官员也有责任。面临少数民族之间和内部的矛盾,宋廷大多居于“和断”之位置,并注意以“夷法”处理少数民族内部的民事、刑事纠纷。 宋廷在夔州路建立属于乡兵之一种的夔州路义军。义军主要由少数民族组成,编制、人数有规定,并可以适时扩大招募。义军设置有各级官职层层节制,可领有俸禄和赏赐,同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升迁制度,在立功之后,可以迁转或获得更多的赏赐。夔州路义军补充了北宋官军之不足,“分隶边寨,习山川道路,遇蛮入冦,遣使袭讨”②,承礎舜蟛糠值木轮霸稹R寰谄蕉ㄙ缰萋纺诓可偈?民族叛乱战争中,屡建奇功,并被多次招募动员往外地作战和守备,还曾往交趾作战。 夔州路夷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与往来,表现在官方为主导的贡赐贸易和边境互市贸易,北宋朝廷能根据少数民族的需要与他们进行盐、铜等物资的贸易。 随着少数民族与北宋的联系的不断加强,原本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汉化的加强和原本的羁縻之地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一些在夔州路任职的官员士大夫在此兴办教育,并倡导医药,汉化得到加强。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的前提下,一些原属羁縻州的地区被纳入朝廷直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