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谭魁
谭魁(1910-1992),毛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下南乡松仁屯人。1992年去世。
-
袁凤辰
袁凤辰(1931—1981),毛南族,广西环江县人,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环江县川山区工委副书记、书记,环江县人民法院助审员、审判员、副院长,县文化馆负责人、县文化局副局长。是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广西文联委员,作协广西分会民族文学委员。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献右方》(与蒙国荣合作)和短诗《美好前程更宽阔》、《如今碾米用机器》等多首。先后整理了30余篇毛南族民间故事和500余首毛南族民歌,发表了《毛难族民间文学概念概况》的论文。
-
谭克绳
谭克绳(1933—),毛南族,广西环江人,历史学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著有《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国现代史普及读本》等。
-
覃永绵
覃永绵(1937-),毛南族,曾用笔名绵绵,广西环江人。1962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广西民族学院副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6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毛南族的文学艺术等调查研究。1981年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发表《爱金子的人》等5篇作品。1985年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发表论文《毛南族的宗教观念及活动》。1987年合作编著出版《毛南族研究文选》。1988年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编写工作,撰有《毛南族宗教》一文。1991年参加《广西民族大全》毛南族部分的编写。1993年至1994年,先后参加《广西百科全书》民族分篇毛南族部分条目、《中国民族文化大观》毛南族编、《中华文化通志》毛南族卷的编写。
-
孟学祥
孟学祥(1964-),毛南族,贵州省平塘县纳料村人,毛南族作家。大专毕业,教过书、办过报、从政搞过农村工作。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用过笔名“晓梦”、“梦晓”、“卡斯特”等。先后在《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山花》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100余万字。结集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山路不到头》和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目前为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黔南州作家协会主席。
-
方振国
方振国(生卒年不详),毛南族,木质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之一,他1984年开始制作傩面具,距今已31年了,方老师对傩面具的雕刻有独特的情节,要求精益求精,包括每一根胡子、每一根头发丝都一丝不苟。如今他每年都制作5-6套傩面具(每套36个)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为数不多的能够雕刻全套傩面的雕刻师之一,方老师没有徒弟,只是把手艺传给了小儿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毛南族“肥套”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
毛南族音乐
毛南族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师公、道公音乐。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师公音乐也用于演唱民间故事。师公音乐主要来自民歌中的欢和比,旋律性较强。道公音乐大部分为念诵性的曲调。师公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有唢呐、箫、笛、牛皮腰鼓、长鼓(又名黄泥鼓)、小鼓、小锣、钹、木鱼和碰铃等。道公演唱时则只用打击乐器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师公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毛南戏,受到群众的喜爱。按传统习惯毛南族音乐分为:“欢”、“比”、“耍”、“排见”和“梭侬”5种。
-
毛南族舞蹈
“毛南戏”源于民间,形成于道教跳神节目,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传统剧目。毛南戏集歌舞、话剧、民歌、民谣及“师公”的舞姿于一身。表演时,对白和歌舞并用,有二胡、笛子、唢呐、铜鼓等伴奏。贵州毛南族舞蹈更是形式多样,猴鼓舞、火把舞、拦门舞等种类繁多。
-
毛南族文学
毛南族文学,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一类。毛南族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少数散居河池、南丹等县,有38000余人(1982)。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毛南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歌以体裁分,有比、欢、排见、耍、朗5种,曲调28种。
-
毛南族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多神。明末之前,毛南族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后来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鬼师、道士、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统属不同,分工明确,专门从事法事并收取一定报酬。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称为“博套”,也即“武教”,又叫“师公”或“鬼师”。
-
毛南族语言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毛南族人民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布依族人民相互交往,许多人都能操壮语、汉语或布依语,并通用汉文,用汉字记载本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为弥补本民族无文字的缺陷,在历史上,毛南族人民还模仿汉文形声字的结构方式,假借汉字的音、义来拼写毛南语,构成“土俗字”,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史诗、民歌和宗教经书等。
-
毛南族饮食
毛南族的食粮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他们的饮食习俗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百味用酸”。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都是待客的传统佳肴。酸类食品很多,尤以“毛南三酸”最有名,亦即毛南人自称的“腩醒”、“索发”、“瓮煨”。
-
毛南族手工艺
毛南族的民族工艺产品,并独具一格。花竹帽、石雕、木刻面具是毛南族众多手工艺品中的优秀代表。
-
毛南族丧葬
毛南人死后实行土葬,请师公 “念经送葬”。尤其是老人的葬礼一般都十分隆重庄严,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才下葬。
-
毛南族礼节
毛南族人传统的人生礼仪也很有特点。妇女在怀孕期间,家里人就会请师公来祭祀鬼神以解脱灾难,叫“祭解”,好让孕妇能够安全度过孕期,胎儿顺利出生。“祭解”有七种方式:血盘解、血罗解、落井解、半路解、七井关、平头杀解、七令关刀。孩子出生后,还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如办“三早会”、“卖猫月”、“肥固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