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鄂伦春族建筑
历史上,鄂伦春人的房屋主要有“斜仁柱”、产房、土窖子、木刻楞房、桦皮棚(林盘)、布棚(麦汗)、高脚仓库(奥伦)等。“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最主要的住房,呈圆锥形。骨架用长若干米的主杆、带杈的树干和20多根“斜仁”(树干)搭成,其覆盖物有冬季用的狍皮围子,需用60余张狍皮缝制,也用桦树皮、芦苇帘和布围子。“斜仁柱”的每个方位应该由谁住或者是要用来做什么均有严格要求。
-
鄂伦春族婚俗
鄂伦春人传统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还实行间接的交错从表婚,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过程,彩礼以马匹为主。严禁族内通婚,并且在订婚与结婚方面仍然有许多仪式。现在的婚姻形式与汉族基本相同。
-
鄂伦春族工艺美术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剪皮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皮艺术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雕刻是鄂伦春族手工加工的一部分,也用于宗教用品,分浮雕和圆雕两种。
-
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
鄂伦春族简史
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学界多倾向于后者。鄂伦春族的发展经历了清朝时期,日伪时期,建国之后几个阶段。清朝时期统治者采取多种手段管理鄂伦春族,在日伪统治时期,对鄂伦春族采取了民族隔离政策,与其他民族悠久的联系被割断。建国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鄂伦春旗,鄂伦春族获得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自主地管理区域内本民族内部事务。
-
鄂伦春族概况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
-
叶尔夏提·马力克
叶尔夏提·马力克,男,乌兹别克族,1944年8月出生,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中共党员,现任乌鲁木齐市绒山羊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5年、2000年两次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5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巴布尔
巴布尔(1483年2月14日-1530年12月26日)或译巴卑尔,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其名字"巴布尔"在波斯语中意思是"老虎"。是帖木尔帝国帖木尔的六世孙。
-
乌兹别克族语言文字
乌兹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十分接近。乌孜别克文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新疆乌兹别克族基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兹别克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民间文学在乌兹别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乌兹别克族的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格言、传说、故事、民歌和叙事长诗等。
-
乌兹别克族饮食
乌兹别克族一日三餐。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许多食物可用手抓食。现代乌兹别克族人吃饭大都改用筷子和匙子,但有些妇女和孩子,尤其在牧区,仍以手抓食。
-
乌兹别克族信仰
乌兹别克族很早就信仰伊斯兰教。 自从十八世纪越来越多的乌兹别克族定居新疆以后,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地由乌兹别克族民众捐献建造了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各类宗教职业者是伊斯兰教活动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如阿訇、毛拉、卡孜、阿拉木、伊玛木、买曾等。
-
乌兹别克族文学
乌兹别克族保存大量乌孜别克文字的文学作品,流传较多的是叙事长诗、寓言、谚语、格言、传说、故事、民歌等。 《阿勒帕米什》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 《坟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首广大乌兹别克族人喜闻乐见的叙事长诗。 《母驼和羔羊》,《猴子和木匠》,《乌龟和蝎子》是乌兹别克族最为著名的寓言诗。这些诗都善用比喻,引用谚语明辨是非,在轻松愉快中阐明哲理。
-
乌兹别克族丧葬
乌兹别克葬礼与其他伊斯兰教民族大致相同,实行土葬。人死后,马上通知所有亲友。尸体停留时间很短,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午亡晨葬。参加葬礼的男子都在腰间束一条白带,头戴帽子;妇女则在头上缠一条白布(或围白色头巾)。葬前要净身,如死者是男性,由男性净体;若是女性则由女性净体;然后用白布裹尸。阿訇为死者诵经时,妇女围尸哭泣,男子则在户外。出殡时,将尸体放于长形木匣里,抬往清真寺,由阿訇祝福,然后抬往墓地。
-
乌兹别克族历法
乌兹别克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
-
乌兹别克族节日
乌兹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