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柯尔克孜族丧葬
柯尔克孜族除了黑龙江和额敏县两地之外,都根据伊斯兰教习俗举行葬礼,行土葬(不用棺木)和速葬(停放不超过三天)。 出殡时,灵柩抬到清真寺或平地上,在阿訇或伊玛木的主持下,集体为死者进行祈祷。殡礼不能在礼拜大殿内进行,还必须避开日出、日落和正午三个时辰。 举行葬礼时,亲友都要参加。亲属、妇女穿黑衣、戴黑头纱。子女在四十天的服丧期内不能梳头理发。寡妇要用头巾将面部遮住,不让别人见到。埋葬时头北脚南面向西方,由儿子、近亲和送葬者填土。 每逢三、七、四十、七十、一百天和周年忌日,都要在死者生前住屋(帐篷)竖一小旗,并在此接待亲友的吊唁、作“乃孜尔”(做抓饭请亲友替死者祝福) 。
-
柯尔克孜族婚恋
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习惯上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与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孩子和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所以,订婚之前,要非常细致地了解对方的情况。
-
柯尔克孜族文学
在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中,民间文学占据首要地位。其形式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寓言、民歌、谚语、谜语、绕口令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长诗描绘了柯尔克孜族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军事、医学、习俗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是玛纳斯及其子孙领导柯尔克孜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人民争取自由和和平生活的愿望,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
-
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绝大部分柯尔克孜族使用自己的语言。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阿克陶等县农业区与维吾尔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通用或兼用维吾尔语;北疆特克斯、昭苏等县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兼用哈萨克语;塔城市、额敏县一带的与哈萨克、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大部分通用或兼用哈萨克语、蒙古语;黑龙江与汉、蒙古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居民,通用汉、蒙古语。城镇的柯尔克孜人,特别是青少年,通用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
-
柯尔克孜族节日
柯尔克孜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诺鲁孜节等。前三个节日时间、仪式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相同。
-
柯尔克孜族建筑
现代柯尔克孜族基本上实现了定居,但仍保留了部分游牧民族的传统特点。居住农村和牧区的住宅稍有区别。农区村落的庭院式住宅,砖木结构的平顶屋较多。但柯尔克孜族人定居较晚,民居的建筑无独特格局。平面组合多呈“一”字形、“l”形和“u”形几种。一般正门一间为客厅,左套客房,右套主人卧室1—2间(类似一明两暗)。根据需要,再在两侧布置儿媳住房、伙房、库房等,均以敞廊相连。正门多朝南或东,房间正面开窗,背面无窗。个别以内廊联系所有房间,再加外廊和门。内廊用于冬季隔寒保暖,外廊用于夏季露宿乘凉,能满足生活习惯的需要;但内廊光线较暗,走廊面积大,不够经济。
-
柯尔克孜族饮食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肉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在游牧生活阶段,是以肉类为主食,多吃狍肉、黄羊肉、牛肉、羊肉等。其吃法是“手抓肉”,即把狍子或黄羊剥皮取出内脏,整个放入锅中清煮,不加任何调料,煮熟后,从锅中取出放入大容器中,众食者团团围住,各随己意,或用刀割,或用手撕,蘸盐面或调料分食之。肉食是以煮烤为主,有时也生食狍肝或狍肉。
-
柯尔克孜族信仰
柯尔克孜族最早信仰萨满教,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至今仍信仰该教。新疆塔城、额敏县的柯尔克孜人信藏传佛教。但大多数柯尔克孜人信仰伊斯兰教,又有原始信仰的残余。
-
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多戴下沿镶有一道黑布或黑平绒的小帽,冬季则戴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皮帽(太别太依)。男子上着锈有白色花边的圆领衬衫,外穿用羊皮或蓝、黑色棉布作成的“袷袢”,腰束皮带或绣花的布腰带。下身内穿衬裤,外穿蓝、黑色条绒布和其它布做的宽腿长裤。一般冬季多穿毡靴、毡袜。老人在冬季喜欢穿皮裤和自制的轻便船形皮鞋。 妇女多穿连衣带折长裙,裙外罩有用丝线绣有各种图案花纹、缀有银扣和铜线、色彩绚丽的金丝绒坎肩,足蹬明光铮亮的皮靴。
-
柯尔克孜族简史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柯尔克孜族古称为“坚昆”、“布鲁特”等,历史上曾隶属于匈奴,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后来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迁入新疆天山地区居住。公元7世纪柯尔克孜族居住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很早就步入了阶级社会,有考古材料证实部落成员之间已存在贫富分化。新中国成立以前,柯尔克孜族聚居地区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主要从事畜牧生产,靠天养畜。新中国成立后,在牧区,贯彻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使畜牧业生产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
-
柯尔克孜族概况
柯尔克孜族,国外同源民族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民族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有南、北2个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晓维吾尔语,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晓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人通晓汉语、蒙古语。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是集居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
-
阿拜·库南拜乌勒
阿拜·库南拜乌勒,男,哈萨克斯坦人,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民主主义诗人,近代哈萨克书面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纯洁精炼的语言和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长诗、散文和哲学作品。他为哈萨克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
阿拜·库南巴耶夫
阿拜·库南巴耶夫,(1845年8月10日-1904年7月6日),男,是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民主主义诗人、近代哈萨克书面文学的追随者,他以纯洁精炼的语言和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长诗和哲学作品,为哈萨克族的诗歌发展开辞了新的道路。他以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对哈萨克草原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入理的剖析,并提出了尖锐和具有说服力的评判。
-
唐加勒克·朱勒拜
唐加勒克·朱勒拜(1903-1947),男,中国哈萨克族的民间歌手和现代诗人。新疆新源人。出身贫苦,青年时代即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萨迪克与萨丽哈》、《阿娜尔与萨吾列》、《娜孜古丽》等6部叙事长诗,《人民的秘密》、《狱中实况》等9部抒情长诗,以及另外一些对唱和短诗。他曾创办过哈萨克牧村学校和哈萨克文报纸,还创建了民族剧团,上演了哈萨克语话剧《曙光》。因为他一贯投身进步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两度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结识了共产党人士,更进一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参加了秘密革命组织"五一青年"的工作。1946年, 获释回到家乡,参与三区革命政府的水利建设工作,不幸因病逝世。
-
乃贤
乃贤(1309-1368),男,哈萨克民族葛逻禄部人,字易之,别号何朔外史,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元朝由盛转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他四处奔走,体察社会各阶层境况,寻找补偏救弊之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襟。并写下了大量以热情歌颂富饶美丽的大好河山和现实批判为内容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