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土族丧葬
火葬是土族传统习俗,除对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民和县土族多行土葬外,一般都行火葬。 土族人家死了人,一般在三至七天内送葬,举行丧礼要请喇嘛念经三天,请本村的老人念嘛尼。丧礼最后一天,亲朋来亡人灵前吊唁、献哈达、献馒头。
-
土族婚恋
土族的婚姻,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在载歌载舞中进行。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
-
土族文学
土族的民间文学,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头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恶势力搏斗的勇敢精神。
-
土族语言文字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和保安语则更为接近一些。土族语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区,其间有一定差别。 同时,土族长期同汉、藏人民友好相处,其语言也受到了汉语、藏语的很大影响,在宗教用语上采用藏语借词较多,在生活用语和新的名词术语中,汉语借词较多。 土族没有文字,使用汉字、藏文。新中国成立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
土族节日
土族的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和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和二十九松番寺和吐浑村的“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十五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
土族建筑
土族建筑特点突出。在农村,土族一般以村落的形式聚居,习惯将房屋依山傍水而建。各家都有庭院,在土语中被称为“日麻”(即庄廓),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进大门后庭院都是方方正正的,院壁修得挺高,分上下两层,下部是由土胚砌起的,外面抹了白土,显得整洁美观。有的在墙壁上还用白色小石子镶成各种图案,院墙四角的墙上各安放一块较大的白色大石头。院子正中间有一圆槽,是用来拴牲口的。槽中间竖立着一根很高的木杆,上面挂着印有经文的布条作做成的经幡。挂经幡说明土族人信奉藏传佛教,他们认为原种树起经幡可以驱邪消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
土族饮食
土族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 元代以前,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食物结构相对单一,以肉类、乳品为主,还食用青稞炒面。元明以后,土族逐渐转向农业经济,饮食则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 一般土族家庭日常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土族的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他们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炒面。每逢喜庆节日,土族人民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土族人民十分注重饮食卫生,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 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特有的酒文化。
-
土族信仰
土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尤为迅速,土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格鲁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宁寺、华严寺、金刚寺、曼头寺,大通的广惠寺、平安寺,乐都的金角寺等,计有40余座,其中以佑宁寺最大,号称湟北诸寺之母。
-
土族服饰
土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头戴织锦镶边的毡帽,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脚穿白布袜和云纹绣花布鞋。妇女的衣服更加艳丽,她们头上戴着彩色的圆形织锦绒毡帽,耳朵上戴着长长的银饰,身穿小领斜襟长袍,在长袍的外面套着紫红色的坎肩,腰上系着又宽又长的彩色腰带,彩带两头都有精美的刺绣,上面挂着镶有彩色图案的荷包、针扎、铜铃等装饰品,下穿裙子和长裤,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
-
土族简史
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土族的“土”字,并非土著之意,而是民族称呼。长期以来,汉、回等族称土族为“土人”、“土民”,史书上也称为“土人”,其来源于“吐谷浑”的“吐”字。吐谷浑亡国后,东迁的一部分逐渐融合于汉族,降服于吐蕃的后来融合于藏族,留居于凉州、祁连山一带、浩门河流域、河湟地区的一部吐谷浑人,则成为今日土族的先民主体部分。
-
土族概况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人口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
吾肉孜·卡地尔
吾肉孜·卡地尔,男,自幼开始学柯尔克孜文,师从玛纳斯艺人学习演唱《玛纳斯》。他21岁以技艺突出获民间被誉称为“青年玛纳斯奇”。该传承人从艺60余年,能完整演唱《玛纳斯》第2部(7668行)。他的演唱内容丰富、人物鲜明,情节跌宕、韵律感强。他每年演唱二十多场次,在同行中享有盛誉。吾肉孜·卡地尔常在节日、聚会等场合说唱《玛纳斯》。他培养了众多传承人,其中三位传承人比较出色。他为《玛纳斯》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12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马进贵
马进贵,男,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生于1947年,1964年考入新疆玉雕厂,从事玉雕工作43年。70年代制作出“墨玉错银丝鹗”,创作主题以金银错嵌宝石为主——“金银错”第一人。18岁进入新疆玉雕厂,从事专业玉雕工作40余载;师从林知文、柳朝国、将通等大师真传。作品多次荣获国内、疆内大奖,具有很高的收藏及投资价值,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
居素甫·玛玛依
居素甫·玛玛依(Gusev Mamay,1918年4月18日-2014年6月1日),男,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有译文称“玉素甫·玛玛依”。著名玛纳斯奇,被国内外史诗专家誉为“活着的荷马”,被国内有关领导称为“国宝”,是唯一一位能演唱八部《玛纳斯》史诗的大玛纳斯奇,生前是世界上的《玛纳斯》大师。
-
柯尔克孜族歌舞
柯尔克孜族的音乐遗产极为丰富。民间的“阿肯”(弹唱艺人)、“额尔奇”(民歌手)、“库姆孜奇”(琴手)等艺人,通过多种演唱形式,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曲“库依”和乐器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库姆孜”、“奥孜库姆孜”、“克雅克”、“秋吾尔”、唢呐、“多兀勒”(手鼓)、“巴斯”(铜钹)、“邦达鲁”等 。 柯尔克孜族称舞蹈为“比依”,内容多反映牧业、农业、手工业、狩猎等生产和生活情况。其中,反映牧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最为常见。柯尔克孜族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男女对舞和合舞等多种形式,活泼剽悍、节奏性强,十分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