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民族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主导取向、深层动力及建构路径
文章认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主导意识形态,确立其稳固"一体"地位,凝聚多元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及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团结稳定的重要选择。民族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取向受文化流动"势位差"规律、"层级"递进规律、整体性规律影响,支配这种特定规律运行的深层动力主要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主导取向,要在遵循文化认同特定规律基础上以经济利益为抓手,方得始终。
-
民族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为例
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儒释道三教文化汇融的文化事项,其洞经文本、曲谱、谈演乐器中存在的古代中原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理念。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与提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聚集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其特征,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探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因共同面对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而广泛地生产合作互助、在经济贸易等领域频繁互动、交往交流交融并相互借鉴,共享源自不同群体的文化,最终结成血缘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本文立足民族学界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框架,以近六年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具体而微地呈现我国西北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从衣食住行、节日、人生礼仪到信仰、语言、通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交融现象,以求进一步实证说明"多元一体"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也反映在各个民族之间,彼此无法分离;并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和共同体理论再次强调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客观前提与物质、精神和情感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引导、实现各民族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落到实处。
-
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价值和意义——基于重庆万州恒合土家族乡的调查
恒合土家族乡多民族文化经过接触、碰撞、吸收、借鉴,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民情,多民族共享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明显,由此促进了恒合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民族文创产品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研究——以湘西苗绣为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市场环境的文创产品设计,要立足民族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激活文创能量,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湘西苗绣文创产品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建功立业,对于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活跃的文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跳动的脉络,文创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就是中华各民族有机融合的过程。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格局中认识和把握各民族艺术融入中华文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和谐繁荣万紫千红的共性中标显苗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以体现出古老民族特有个性,需要顺应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发展规律,同时注重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时代因素,提升情感价值,实施跨界融合,坚持"以人为本",推出适应时代审美时尚的文创产品,提高湘西地区各族群众经济收益和社会形象,创新助推乡村振兴。这亦是我国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程中正确的指向。
-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
民族团结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彰显了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所倡导的一贯政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
-
民族团结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史教育的理与路
百年党史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促进民族团结的辉煌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奋斗精神,因此党史教育对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团结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史教育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南,以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归宿,以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远景目标。要保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史教育的成效,就需要创新党史教育与民族教育的耦合机制,构建党史课堂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机制和实现大数据技术对党史教育赋能机制。
-
民族团结进步视域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伟大实践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的伟大实践。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治疆方略“二十字方针”。文章认为,依法治疆,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环境;团结稳疆,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条件;文化润疆,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富民兴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长期建疆,深耕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历程及其成就——以牡丹江市为例
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稳定、地方发展。牡丹江市作为散杂居边疆城市,多年来致力挖掘本地区民族团结进步资源优势,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之路,在经历准备、创建、提升三个阶段发展后,取得了促进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提升、推动牡丹江市民族团结文化发展、推进牡丹江市小城镇化的大发展的多元成就。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研究牡丹江散杂居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历程及其成就,对牡丹江市今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持续增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全国,特别是散杂居边疆地区和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价值。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经验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州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州情紧密结合,坚持思想教育引导,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怒江州情、融合地域文化特点、富有新时代特征的创建之路,成效显著。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信教群众多、面广,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还需进一步提高。由此,应坚决打赢并打好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深化认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宣传引导,推动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双推进双融合,这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实现"怒江2020"目标的必然要求。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分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内涵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不谋而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二者共荣互促。文章浅要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从中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启示。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少数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少数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民族院校培养“四个特别”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民族院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空间场域,各族学生通过教室、寝室和校园的接触和互动,经由文化整合和文化自觉的过程,最终催生和夯实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性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课堂教学和隐性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构成了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团结互助友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图景。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思政课的发展路向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内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意蕴及深化路径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呈现出由聚焦重点群体向回归全民、由偏重理论宣教向普及生活化、由侧重物质实效向兼顾价值意涵的转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在正确研判当下局势的基础上,创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并把"四史"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
-
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论述为主线,力求从基本道理、深刻学理和精辟哲理的视角去探讨这些论述的思想内涵及其展开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境界。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践行的"各民族共同"理念,是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的核心;凝聚人心的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