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人类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兼谈中国人类学的当代使命与责任
在"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当下,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肩负着什么样的时代使命?如何看待和发挥好人类学的作用?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言之,人类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至少有三个明显作用:人类学能够提供一种"和"的思想与观念;人类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自己,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人类学是我们与世界沟通对话的重要学科领域。以当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现状而言,人类学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人类学的基础性乃由文化的基础性所决定,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学是一门强国之学,我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大力发展人类学这门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视野的人文基础学科。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新理念,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伟大复兴进程中对世界政治发展方向做出的中国思考和中国方案。要统筹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内涵和发展要求,使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获得宽广开阔的世界视野和充实丰富的时代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好民族问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理论指引。
-
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自成系统的科学理念,两者都有各自指涉的对象、内容与目标。尽管如此,作为共同体理念,两者仍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挖掘两者的内在关系,将其放置于影响世界秩序构建的三大张力之中进行审视,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两者所指涉的现实。
-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新疆各族大学生心灵深处——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教学为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是新疆高等院校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是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以及新疆地区历史、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课程和关键课程。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课为核心,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以专业课为一环,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第二课堂为二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社会实践为三环,让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
-
群际接触视角下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
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深入建设各族居民相互嵌入式社区居住环境,不断推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进程,这三大任务不但澄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区治理学术场域的研究取向,更明确了凝聚社区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实践依据。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溯源词义理据,评述研究概况,总结生成逻辑。运用群际接触理论的作用发生机制与最优条件,厘清社区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建构脉络并提出具体建议,试图以此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民族互嵌式社区研究,在学理层面的丰富、在实践层面的发展。
-
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2020年中国民俗学
2020年中国民俗学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艰难前行,在国际视野中观照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彰显出民俗学者的学术敏感度以及学科的人文关怀。中国民俗学与时俱进,拓展学术领域,丰富多元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纾解民俗学危机的路径,在基础理论、民间文学和礼俗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国家建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防治疫情灾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均展现出学科研究服务社会的宗旨。
-
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2020年中国民俗学
2020年中国民俗学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艰难前行,在国际视野中观照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彰显出民俗学者的学术敏感度以及学科的人文关怀。中国民俗学与时俱进,拓展学术领域,丰富多元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纾解民俗学危机的路径,在基础理论、民间文学和礼俗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国家建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防治疫情灾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均展现出学科研究服务社会的宗旨。
-
全球抗疫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势塑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再次证明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昭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客观条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图景的完全实现,但全球抗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晰了构建框架。当前,全球抗疫可从主体、圈层、内容、路径等多个维度入手统筹设计:主体之维,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到中介,协同构建;圈层之维,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力打造;内容之维,要从政治共同体到卫生健康共同体,全方位构建;路径之维,要从达成共识到保障机制,层层推进
-
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探析
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利益为基础,以民族认同为前提,把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作为其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最高价值,对本民族始终不渝的信赖、信奉。单就非殖民主义体系的国家而言,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两种基本的、对立的形态,它们立足于民族与政治的关系,推动着国家、国际秩序的变化。
-
民族信任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民族信任是反映民族关系状况的一个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态度及关系状态。民族信任具有信任主体的平等性、信任行为的目的自愿性、信任关系的多重差序性与信任模式的政策主导性等特征。民族信任具有以下功能,即具有消除民族误解的疏通功能、增进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润滑功能,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向功能。民族信任的实现路径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提倡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共同情感基础;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争取各民族朝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汇聚前行,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共同目标基础;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原则,促进各民族在脱贫攻坚路上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为促进民族信任夯实共同利益基础;坚持文化自信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提振信心的共同文化基础;坚持民族"互嵌"理念,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嵌入",为增进民族信任夯实共同命运基础。
-
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重要问题。利益分配论、价值规范论与认同论成为当前学界讨论这一主题的基本范畴。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存在形式,是共同体意识得以形成并传播的主要载体;民族心态秩序是民族在既有价值规范体系下较为稳定的群体心理状态,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反映。从"期望状态"、"族际互动"和"适应策略"方面考量民族情感建设,以合理的情感唤醒构建积极的民族心态秩序,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观价值导向实现与民族心理认同的有效对接,无疑是这一主题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
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体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依据该思路与方法,在民族交往心理、少数民族妇女宗教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本土化探索。
-
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的探讨尚不充分。为此,特在"民族心理距离"的理论视角下,分析如何通过缩短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别从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四个方面,探究民族心理距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如下四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第一,历史记忆和宣传导向是各民族间时间距离产生的原因,为此要追溯共同历史记忆,重视民族需求差异;第二,认知偏差和社会公平是各民族间社会距离产生的原因,为此要提倡各民族发挥印象管理作用,注重社会发展公平;第三,居住格局和边界意识是各民族间空间距离产生的原因,为此要引导各民族成员合理归因,多渠道打破空间壁垒;第四,语言障碍和群际接触是各民族间概率距离产生的原因,为此要重视通用语言使用以及非语言交流,增加民族曝光频率。
-
民族文艺评论的时代精神与责任担当
优秀的民族文艺评论工作可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文艺评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思想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深挖民族传统文艺的新时代内涵;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引导,“向民间文艺要资源”;以形成文艺高峰为目标,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经典建构功能。
-
民族文化心理视角下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整合和描述了56个民族长期结合的休戚与共、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心理发展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华民族在文化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显性表达,又是在心理交往过程中累积性成果的隐形表达,更是在文化价值形成中对心理趋同的创新表达;在这个共同体中,民族心理认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觉分别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核当中的逻辑源点、精神实体、精神指引和价值走向;从开展民族文化心理认同教育,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