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独龙族法鼓
膜鸣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等地区。多两面蒙羊皮,使用绳子或金属钉固定鼓边,多用于民间祭祀及节庆活动。
-
布依族唢呐
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聚居区。音量较大,音色明亮。与汉族唢呐大体相同。
-
藏族弦子
拉弦乐器,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琴为2弦,该琴亲身由牛角制成,是藏族传统乐器中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流传广泛的代表性乐器,不仅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而且作为藏族歌舞艺术重要的伴奏乐器。
-
藏族唢呐
气鸣乐器,藏语称为“嘉令”,流行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藏 族唢呐杆身木制,可收缩,呈圆锥形,开有8个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
-
纳西族胡琴
拉弦乐器,流行于云南丽江等纳西族聚居区。为2弦,前蒙羊皮或蟒皮,后敞口,琴头以龙头造型,在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中常有使用。
-
布朗族蜂桶鼓
膜鸣乐器,以攀枝花树或柳树挖空树心,两端蒙上牛皮制成,形似蜂桶,两端系有彩色布条。为蜂桶鼓舞主要伴奏乐器。
-
傣族箜篌
弦鸣乐器,属于竖箜篌的一种。孔雀造型,装饰华美,用料考究,原为傣族土司府中乐器,极为稀有。古时自缅甸传入我国西南地区。
-
傣族箜篌
弦鸣乐器、属于竖箜篌的一种。鳄鱼造型,装饰华美,用料考究,原为傣族土司府中乐器、极为稀有。古时自缅甸传入我国西南地区。
-
苗族芦笙
气鸣乐器,流行于云贵川等地。芦笙已有 3000多年的历史,在《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记载。笙斗多木制,笙管多为竹制。一般为六管,也有四管和八管,有低音和高音芦笙之分,多用于独奏、合奏以及歌舞伴奏。逢年过节,苗族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民族节日。
-
哈尼族竹脚铃
体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红河和思茅地区的哈尼族中。竹制,以小竹管为铃。表演者双腿绑铃板,踏足而舞,其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
-
白族龙头三弦
弦鸣乐器,又称“弦子”,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洱源等地,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分为小三弦、大三弦等。琴杆由红木或核桃木制成,多用于独峰、说唱“大本曲”“本子曲”(白族民间说唱艺术)伴奏等。
-
傣族西玎
拉弦乐器,又名“玎西” “傣玎”。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西玎”即三拉奏的琴。形制近似二胡或板胡,陶制琴民间已不多见,琴筒竹制或者椰子壳制者较为普遍。柚木或椿木为琴杆。弦轴下琴杆内侧设一铁钉。琴头雕有孔雀和凤凰树等装饰。
-
纳西族苏古笃
弦鸣乐器,纳西语称“苏古笃”,流行于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聚居区。相传于13世纪中叶元世祖忽必烈远征大理时传入,据《丽江府志略》记载,以苏古笃为主要乐器演奏的《白沙细乐》也称为“元人遗音”。形制与蒙古族传统乐器火不思相似。代表曲目有《美丽的白云》等。
-
纳西族曲项琵琶
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四弦,体积大于汉族琵琶,音箱较扁薄,保留着古老的形制,是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主要乐器。
-
藏族扎木聂
弦鸣乐器,“扎木聂”藏语意为“美妙悦耳的声音”,主要流传于西藏拉萨等地。据传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和扎木聂弹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亦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