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国家民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五个抓”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记者 王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记者20日从在京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获悉,国家民委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交融、抓发展、抓法治、抓稳定,推动“十四五”时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蒙古族谚语说:“但凡结为安达(兄弟),就是同一条性命不相舍弃。”内蒙古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汉、满、回等55个民族。“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
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与“合之又合”的中华民族共同性
本文立足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性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把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置于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脉络中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回顾与反思,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特点及其对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要启示。文中强调历史上各民族历经“合之又合”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在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的内在统一。费孝通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民族研究的限制,从区域和网络来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方法论上的拓展。不同的历史文化区域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区域文化,进而互相汲取人文发展、共同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的民族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
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由早期华夏族向汉族的融合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潮的觉醒与初建,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注重民族发展和理论创新,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
多措并举 凝聚共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盟对标对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汇聚起建设美丽兴安,共圆祖国梦想的磅礴力量。
-
大力加强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在西藏,民族团结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基础。
-
【共同体意识大家谈】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有精神,与世界上其他共同体比较,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共同体。
-
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各族干部群众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灵深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手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方才逐渐成熟,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各民族经过文化上的融台、经济上的互惠和政治上的协商,汇集为“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还是经济发展共同体,更是政治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国人民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国人民共发展共进步的愿望。
-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几年又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理念。今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为此,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智慧、鼓舞人心,不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