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9月29日下午,红河州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蒙自隆重举行。州委书记姚国华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新篇章。
-
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潘惠文、席秀琴
-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22日下午,校(院)举办“民族团结月”专题辅导,政治学教研部马晓梅副教授为全体党员授课,校(院)委班子成员李培文、贾晓丁、马国君、周武壮,全体党员160余人聆听报告。
-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华章
- 民族团结进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
民族团结 | 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各民族一律平等写入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70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这一显著优势。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显著优势,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让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
共同体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依托、人类社会外在表现的典型形态之一。可以说,人类依靠共同体的力量、优势与智慧,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筚路蓝缕地走到今天。人类今天取得的各种伟大成就,应该归功于多种共同体的不懈努力和披荆前行。人们共同体往往具有多种属性,共同性是共同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之一。从学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具有多维度的基本特点。
-
大力加强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在西藏,民族团结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基础。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享性、差异性、可变性和可塑性。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起源、话语转变,可以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为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
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
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八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此,会议强调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