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布依族节日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
布依族建筑
布依先民的房屋建造,沿袭古代的“干栏”式建筑,“干栏”的建筑历史,最早见于《魏书》“盖南蛮之别种,其科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这说明布依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是依山傍水,山下是林木茂密。“依树积木”、“以枝构棚”、“架木为巢”,在树上巢居,这是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原始雏形。
-
布依族婚恋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
布依族歌舞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鼓砻等。
-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的。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
-
布依族简史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被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称布依族为“仲家”,宋代称壮族为“壮”。“仲”与“壮”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秦、汉时代的布依族地区,已经产生世袭的王或侯。西汉以后,“夜郎”地方政权被汉王朝所统一,置牂牁郡。从此,布依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接触逐渐增多。明末清初,布依族地区社会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
郑和
郑和(1371—1433),男,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人。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
张承志
张承志(1948—)男,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学时代是红卫兵先锋,“红卫兵”这个名称就源自他当时的笔名“红卫士”。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对蒙古语、满语、哈萨克语亦有了解。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后来的作品转向伊斯兰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
纳训
纳训(1911年─1989年),字鉴恒,回族,经名努尔·穆罕默德,阿拉伯文学翻译家。纳训先生1911年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在纳家营清真寺接受经书并授的教育,九岁时随同堂兄纳光文赴昆明永宁清真寺同样接受经书并授的教育,后入昆明明德中学学习,1935年由其母校保送到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深造。
-
马三立
马三立(1914-2003),男,回族,祖籍甘肃省永昌,生于北京。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生身于曲艺世家,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
-
马明良
马明良(1961—),男,回族,祖籍青海循化。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7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科威特大学留学深造;专攻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历史文化,回国后继续致力于民族学、宗教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并把回族学和伊斯兰文化及东西方文明对话作为主要研究方向。2002年被宁夏人事厅职称评委会以突出贡献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年考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攻中东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及东西方文明交往。曾经为西北第二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2012年1月获第四届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
-
马本斋
马本斋(1901—1944年),男,回族,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马本斋义愤填鹰,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毅然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
-
刘智
刘智(1669—1764年),男,回族,字介廉,号一斋,清上元(南京)人,为清初回族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著作家,据刘智研究专家马在渊先生考证,刘智高寿达96岁,详见《刘介廉先生编年考》。其修身研阅经史百家之籍,览读西洋书百余种,呕心沥血,潜心著书立说达40余年,遂创具中国特色之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学者誉之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集大成者,广大穆斯林尊奉为“先贤”。刘智一生著书数百卷,《天方典礼》被收入乾隆时编纂之《四库全书》。
-
霍达
霍达(1945—),女,回族,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198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当选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港澳百科全书》编委、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霍达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并先后赴英、法、俄、日等十余国及我国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其生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电影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古今女杰谱》等大型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