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高山族概况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2008年,总人口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
凯萨
凯萨(?—1855),男,珞巴族。西藏察隅人,19世纪著名的反抗殖民侵略的珞巴族部落首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瓜分,保卫西藏的力量大大削弱。西方列强还和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他们从这些不平等条约中,攫取了诸如“传教”、“游历”、“通商”的种种特权。在这个时期,以“游历”、“通商”等为名来西藏地区进行侵略活动的有英、俄、法等国家。
-
达吉
达吉(1934~),男,珞巴族,西藏米林人。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藏自治区米林到羌纳乡副乡长,羌纳人民公社革委会主任,羌纳乡乡长,中共羌纳乡党支部书记。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
阿巴达尼
阿巴达尼(生卒年不详)男,珞巴族,亦称作阿布尼达或阿布尼波。珞巴族各部落传说中的始祖。西藏米林县博嘎尔部落的传说认为:天父和地母结合后,生子金东,金东又生子东日,东日生两子日尼、日洛,即阿巴达尼和阿巴达洛。阿巴达尼即为珞巴族祖先,阿巴达洛为藏族祖先。
-
珞巴族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兴衰繁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珞巴语,珞巴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其语支归属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归属。此外,珞巴语是以嘎尔话、愽日话、凌波话、崩尼话、市瑞话、民荣话等多种地方方言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各地方言虽有表达和发音上有所区别,但是门巴族内部之间的交流却不存在问题。根据语言学家的实证研究,传统的珞巴语是一种介于藏语和景颇语之间,但又具有本身鲜明特点的一种语言。
-
珞巴族饮食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区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蔬菜有白菜、油菜、南瓜、圆根(芜菁)和土豆等。普遍嗜酒,除饮用青稞酒外,还常饮用玉米酒。珞巴族狩猎一般都习惯于用野生植物配制毒药,涂在箭头上射杀野兽。狩猎活动大都是集体进行,猎获的野物一律平分。
-
珞巴族信仰
中国珞巴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2000人(1982),聚居于西藏东南部,由博嘎尔、崩尼、崩如、苏龙、迦龙、民荣、德根、阿卡、巴达姆、棱波、纳、阿帕塔尼和米古巴等部落组成,没有统一的族名,珞巴一词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状态。
-
珞巴族习俗
珞巴族的日常生活习俗:热情好客,在客人吃饭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表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的真诚。如果客人是从远方而来,珞巴族还要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荞麦饼和辣椒等款待。狩猎活动大都是集体进行,猎获的野物一律平分。
-
珞巴族文学
珞巴族的文学,主要是该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由于珞巴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以,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其浓郁。神话,在珞巴族文学中是发展得尤为充分而且保留得也非常完整的一个门类,其中,“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诞生神话”、“祖先神话”和“英雄神话”等,应有尽有,各成系列。
-
珞巴族丧葬
珞巴族对老人十分敬重。老人去世后,迅速给他穿上新衣,接着把双手弯曲向上,让双拳置于腮边,双膝弯曲向上,使尸体成胎儿状,然后用毯子或长衣服包裹好,挪放在靠门口的地方,头朝东。死者生前穿用的衣服、工具、烟斗、装饰品等摆放在尸体旁,意为让他的灵魂带走。尸体头前放一泥锅,不断燃火,意为防止乌佑把死者的眼睛挖走。停尸期间,三餐祭以酒饭。人死当天晚上,全村各户在门前用竹片搭一避邪物,以防死者的灵魂与乌佑进入家里,招来灾难。停尸时间长短,由巫师择出殡吉日而定。一般为2~3天。
-
珞巴族历法
历法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珞巴族历法分为自然历和物候历两种。自然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大概定出日历的秩序。如初一的月亮为水中鱼,初二的月亮为獐子上山,初八的月亮为半块月饼,初十的月亮为猪肚子,十五的月亮为圆月饼,十七的月亮有缺口,三十的月亮看不见。物候历是根据各种鸟叫的不同时间确定农时的季节。如“布戈英”鸟叫时为砍树开荒的季节;“捷比尔”鸟叫时为播种早熟玉米的季节;布谷鸟叫时为播种早熟鸡爪谷和早熟旱稻的季节;“雅雅雅英”鸟叫时为移栽鸡爪谷的季节。这两种历法虽然简单,但符合珞巴族生产生活的实际。在科学文化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亦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珞巴族节日
珞巴族没有明确的年月节令和周密的历法,确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并参照物候知识季节转变确定月份和节日。有些地方的节日是由巫师来安排的。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因此欢度年节都包含有庆贺丰收、迎新辞旧之意。
-
珞巴族建筑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
-
珞巴族婚恋
珞巴族婚姻观,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珞巴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于是狩猎的特殊烙印也打在了婚礼上。如果观看了博嘎尔部落的珞巴人婚礼的全过程,即可明了珞巴人的婚俗:杀鸡为婚。西藏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还有僜人。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民族用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民俗文化。但是在西藏这块奇特的地方,似乎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神祀的参与。
-
珞巴族歌舞
珞巴族音乐是由柯尔克孜族在生产、生活中所传唱的音乐中演化而来,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和器乐曲两类。民歌主要有 恰尔威奇额尔 、“木卡巴特额尔”、 “达斯坦”、习俗歌等4种。 恰尔威奇额尔牧歌,内容主要反映牧民对草原、 家乡的热爱,或旧社会贫苦牧民的悲惨生活。多为散板, 并具吟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