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公共空间再造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是在中原王朝对藏地治理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在藏地佛教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的,是以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维护国家统一为主要表现的。今天藏传佛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与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宗教思想道德和组织制度体系;把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植入教义阐释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研究——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七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92.92%,但普通话普及率与普及质量在区域、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均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有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是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根本性工程。因此,新时期应遵循"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新时代推普方针,坚持"分类施策"原则,着重加大广西中越边境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普通话普及力度,巩固提升中青年和青少年群体普通话普及质量,推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深入推普的思考——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二
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形成认同。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将普通话推广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民族工作主线的框架下,分别从工具特性、制度属性、文化的载体与本质、人力资本效应四个方面分析普通话推广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结合我国推普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着重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剖析我国民族地区深入推普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并从普通话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均衡、规模化普及向高质量普及的转变、语言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融合、规律性和异质性的统筹兼顾四个维度提出了民族地区深入推普的思路和路径,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普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基础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对口援疆教师培训模式探究——以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为例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本研究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脉络、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对口援疆教师培训“首师大模式”为例,介绍了内地高校通过对口援疆教师培训助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铸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按照“两统一、三结合”的工作思路,落实“四个贯穿”育人机制,以有形的“志智双扶”将无形的“用心用情”落到实处,实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为夯实新疆基础教育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巩固新疆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教育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经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富宁蓝靛瑶丧葬仪式及村落共同体维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由人口外流引起的村落共同体凋敝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村落渐渐变成“空心村”“留守村”,但也有一些民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较好的血缘与地缘的连接关系,这些村落的民族文化及礼仪习俗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通过传统特色民族文化方式一直维持了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富宁安兰村蓝靛瑶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表明,民间传统丧葬仪式具有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连接社会亲属关系网络以及维护村落共同体社会秩序的功能,其蕴含的家先观念同样也阐释了关于神圣与世俗两个境界的情景交融互动及村落共同体维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多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思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有之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应该加强整体性、传统性、生活性和共享性原则,维护西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西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掘、弘扬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涵及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化思考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化,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保障。针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要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自觉,建构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自身素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体系化水平。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集体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集体主义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制度层面来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集体主义精神的支撑和各民族的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认同,从而拉近各民族间的关系,将个体情感升华为集体一致的情感认同,引导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材选编、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不应先入为主地夸大这种特殊性。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讲话精神号召下,"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应培养学生开阔眼界以促进民族团结,教学实践中应认清学生现实公平对待,教材选编则应正确认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团结一致、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实,并且要选择忠实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拥有共同的命运,了解祖国的解放与建设是多民族共同参与和实现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基于河池、百色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具有共同性的国家通用语与具有差异性的民族语言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基于对河池、百色两地的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沿着“国家通用语和壮语均衡发展、倡导多语多文化共同繁荣”的语言文字发展思路,提出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为:其一,精细化开展推普工作,彰显推普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二,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体包括:用政策法规固化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在母语地区和民族聚居区营造民族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广西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实施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力度,开发人性化的多种语言文化服务,发展语言产业。研究结论旨在为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贡献广西智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劳模表彰——以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中的少数民族代表为中心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野下,数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模表彰活动呈现出时代新意。1950年的全国表彰大会上的少数民族英模人物群像塑造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以评定劳模人物—塑造劳模形象—扩大劳模影响为路径的劳模表彰运行机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数十年来,这一机制增进了大众的“五个认同”,通过它所塑造的劳模时代精神与个人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激励着大众向“各族人民的榜样”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关系
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在内涵上都体现为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感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关系可从三方面理解: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自然并存于个体,个体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不是冲突关系,个体的国家意识与本民族意识是兼存互促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对中华民族意识的时代性升华,是党引领中华民族由自觉走向自强这一实践的必然结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每一个中国人正确认识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及二者关系,将进一步推动其形成与新时代新征程相匹配的心理格局与思维视野。在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观、民族观趋向成熟,是中华民族由自觉实现自强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每一个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基本体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民族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根本方向,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精神指引。法治文化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通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具体包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中、在建设高效法治实施体系中、在以"法德并举"为基本特征的法治体系建设中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五级联动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充分挖掘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并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通过积极打造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借助全媒体传播体系获取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在"拟态环境"中坚定法治初心等路径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