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民族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分析
《民族教育研究》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析《民族教育研究》办刊以来的全部文献数据,能够展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演进动态,揭示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热点主题及其未来趋势,为民族教育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运用Cite Space软件分析发现,以滕星、常永才、万明钢等为代表的群体是其核心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是其核心研究机构;然而,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较为分散。研究热点集中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语言教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四个主要方面。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育扶贫、民族团结、教育人类学等,是未来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
-
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民族教育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更加强调深层次理性认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民族教育的系列论述,这些理念蕴含了民族教育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意义,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脱贫、多元一体以及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当中,分别构成了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四者辩证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民族教育当继续从强化政治认同、铸牢经济基础、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多向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
-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构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
民族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生逻辑——新中国70年民族教育及其政策回溯与前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共通语言、交往空间、主体意识、民族情感、物质基础是影响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不可忽视。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民族教育及其政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个方面。回溯民族教育及其政策70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为新时代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启示。
-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阐析
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民族繁荣,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的实践中孕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使马克思主义充满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韵味,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直接关联性,具体而言就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唯一方式就是达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基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彼此构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实践和理论的维度将更好地指导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新时代,探寻以"五个认同"为文化底蕴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提出,不仅会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繁荣发展,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目前,学术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实践路径、作用意义等方面。今后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既要不断总结经验,也要着眼于时代,深化理论探究,重视史料发掘,增多个案研究,推动学科结合,加强创新研究,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可从如下三方面推进:理论上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涵研究;时间上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空间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茶马古道的价值探析
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对象的茶马古道,历史悠久,遍及范围甚广,是我国内地、西南等地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历史上,作为经济繁荣兴盛、文化交流互动、民族交融发展之道,它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加强了西南边疆的稳固;在当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有着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现实价值。由此,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考察探究茶马古道的存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瑶族民族记忆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的表征及其价值阐释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民族互嵌——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民族互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资源库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伴随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始终的结构支撑,既是中华民族互嵌性的理论表述,展现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协作和动态互动的过程,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舞台,成为民族研究的重要分析视角,在学理上对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有益补充与理论拓展;同时民族互嵌理论具备丰富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进一步挖掘。
-
民族互嵌研究现状与未来走向
民族互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形式,在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互嵌"的概念和内涵、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民族互嵌与民族关系、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等方面。瞻望未来,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还须深化理论研究,丰富实证研究,推动跨学科研究,增强历时性研究,注重创新研究,拓展民族心理互嵌研究。
-
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机理结构与实践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加速、各族青少年学生跨区域就学现象日益普遍,民族互嵌型学校逐渐形成并增多。在民族互嵌型学校中建设各族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既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探索国家共有精神家园自下而上实现路径的需要。本研究探讨了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机理结构、建设目标定位以及建设实践体系。民族互嵌型学校的机理结构包括由内到外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共有核心理念、共有价值观念、共有情感体验和共有行为准则;以此为依据,建设目标包括彼此关联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孵化园、建成学生族际互动的实践平台、建成多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展示基地;要达成这些目标,须建立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体系,即建立体现文化认同的课程体系、建立促进族际互动的交往体系、建立彰显理念精神的"物质家园"体系和建立固化价值标准的评价体系。
-
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困境与优化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不同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揭示,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与心理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重要维度。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增进各民族成员的居住空间交融、日常文化交流、经济生活关联、社会保障服务和消减心理距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可采取推动社区空间交融、构建社区文化家园、系牢社区经济纽带、加强社区社会保障、凝聚社区心理认同等途径。
-
基于经济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经济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发展经济铸牢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使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在新形势下要立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实,认真分析、处理经济发展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创新对口支援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等方式,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